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992章 赵煦理解的中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992章 赵煦理解的中庸
    转眼,便是阳春三月。
    随着都堂一纸公文,汴京城,瞬间热闹起来。
    因为这纸公文叫‘奉圣旨,准开今年金明池与民游乐’。
    按照都堂命令,包括金明池、玉津园、宜春苑、瑞圣园在内的诸多皇室游乐设施,自本年三月癸亥(十六)至五月辛酉(十六),面向所有大宋市民工商开放。
    其中,金明池,为免费开放,但每日至多允许五万人进入游玩,且皇家宫阙及皇家龙舟所在区域,为禁入区域。
    而玉津园、宜春苑、瑞圣园,则为收费开放。
    其中,玉津园门票最贵,一张就要两贯钱。
    宜春苑最便宜,两百文就可以进去参观、游览。
    瑞圣园则是要五百文的票价。
    票价之所以如此悬殊,除了因为这些设施的功能不同外——玉津园是动物园,里面养了虎豹、骆驼、孔雀、翡翠、熊猫(如今叫食铁兽)以及本土不可能有的鸵鸟、大象、狮子。
    随着交趾重新臣服,交趾人开始贡象。
    元祐元年贡了三头,元祐二年又进贡了五头。
    大理国也在元祐二年,进贡来孔雀。
    至于鸵鸟和狮子,则是广州市舶司买来的。
    这么多的珍奇异兽,汇聚汴京。
    光是养着,就很费钱。
    赵煦那里肯吃亏?
    就借着这个与民同乐的机会,索性开放了。
    若是可以的话,等时间一到就宣布——朕实在是太亲民了!
    每天晚上只要想到,百姓们居然看不到珍奇异兽,朕的心就痛啊!
    所以——开放了!统统开放了!
    只要交钱就可以游览、参观。
    这就是打算将之当成现代的动物园运营。
    简单的说,就是叫玉津园自负盈亏。
    当然了,收费贵一点,也在情理之中。
    市场经济嘛,就是这样。
    而宜春苑和瑞圣园,严格意义上,都是皇家园林。
    这从它们的俗称就知道——宜春苑坊间唤作东园,瑞圣园坊间唤作北园。
    其中,宜春苑以奇异草著称,是每年春日,赵官家和妃嫔、皇子、公主们赏游玩之地。
    瑞圣园则是园林景观,多有假山奇石著称,是赵官家们往日里出宫垂钓、休假、疗养之地。
    而宜春苑之所以那么便宜,是因为宜春苑在民间传说里,多少有些邪门。
    因为宜春苑,本是涪陵悼王(赵廷美)所建,故此又被人称作庶人园。
    传说,涪陵悼王死后,这地方就有些邪门。
    故此历代赵官家们,除了春夏阳气鼎盛的时节外,是不愿来此的。
    至于瑞圣园,乃是真庙所建。
    最初是用来奉安那传说从天而降的‘天书’的。
    园中至今还有着当年奉安天书的殿阁。
    只不过,现在这个事情,大宋朝廷是能不提就不提。
    太尴尬了!太丢人了!
    于是,那个昔日奉安天书的殿阁,除了日常养护外,压根没有人去。
    而赵煦觉得,这种园林应该没什么人会喜欢逛,能赚一点是一点,才订下的票价。
    然而,都堂公文一张榜。
    整个汴京,立刻轰动!
    开封府在各个抵当所开的预售窗口,瞬间就被蜂拥而来的人群挤爆。
    没办法!
    皇家动物园和皇家园林啊!
    谁不想去看一看?
    尤其是宜春苑,票价实在是太便宜了!
    每日两万张的限额门票,瞬间就被抢光。
    而且很快就出现黄牛党!
    赵煦在听说后,是目瞪口呆。
    他立刻醒悟,自己把票卖便宜了!
    两百文?
    也就相当于汴京一个苦力一天多的工钱!
    对于汴京城中,如今渐渐富裕起来的百姓,真的算不得什么!
    稍微有点产业,或者在汴京城里做小买卖的商贾,都能清算拿出这样一笔钱,带全家人一起去参观、浏览一番赵官家的园林。
    便是底层的家庭,其实咬咬牙,也能进去看一看。
    可是,赵煦话都放出去了,食言而肥,他拉不下那个脸皮。
    怎么办?
    简单!
    赵煦直接下令到开封府,让开封府每天卡死销售的门票数量。
    然后将大头丢给探事司,让探事司去卖溢价,得来的钱,正好拿来当探事司的经费。
    这种手段,是现代的演唱会基操。
    你以为是你手速不够,所以没抢到票?
    其实是内鬼把你的票,拿去卖溢价了!
    做完这个事情,贡院那边,也将重新拟好的科举题目,送到了赵煦手里。
    赵煦随手翻了翻,在看到章衡等人所拟的科举题目,确若当日静室会议上所确定的原则一般后,他就笑了起来。
    “总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虽然说,今年的科举(正奏名)考试,依旧沿用的是老的考试办法。
    所出的题目,也基本围绕着儒家思想的主干。
    只是在时务策中,增加了务实的部分。
    所出的五道时务策,都是从大理寺上报的基层官府实际案例中出的基层治理问题。
    但这依旧是个非常好的开头。
    因为,这次科举过后,士大夫们就再也没办法,宅在家里,死读圣人经书了。
    他们将被倒逼着,去观察、接触现实世界。
    当然了,这肯定会带来动荡和不适。
    士人们也肯定不习惯。
    但没关系!
    当年,改诗赋为经义,他们也不习惯,州郡地方也动荡过。
    事实已经证明了,对士大夫们来说,用什么东西科举无所谓!
    只要朝廷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当官的通道!
    况且……
    “有人利益受损,自然也就有人吃到红利!”
    今年科举,开始重视士人的‘全面素质’。
    不止经义要好,策论和实务,也都得能上。
    这固然会淘汰掉,一大批平日里死读书的书呆子。
    却也能筛出一大批,平日里见多识广,灵活通变的人才!
    搞不好,今年的龙飞榜,将会和嘉佑二年的龙虎榜一样,涌现出大量人才!
    这样想着,赵煦就提起笔来。
    “若真是这样,朕就得好好出一道殿试的策问题了!”
    殿试题,在大宋一直就是政治题。
    皇帝想改革,题目一定和改革有关,皇帝想保守,题目一定和祖宗相关。
    故此,想知道大宋朝廷的风向,直接看每三年一次的科举殿试题就能知道了。
    而赵煦打算玩次大的。
    他提着笔在纸上,写下三道不同的策问题。
    他看着这三道题目,目光灼灼:“且看今年科举放榜之后的情形吧!”
    “若是没什么风波……”赵煦舔了舔嘴唇:“那我自然会选最激进的这一道题目!”
    恩……
    你们都任由皇权搓揉了,那也就不要怪皇帝欺负人,得寸进尺。
    “若只是稍有风波……”
    “便选这道调和的题目!”
    所谓调和,其实就是温和的激进。
    毕竟,他们都只是嘴上说几句,那随便给个枣子安抚一下就可以了。
    “若群情激愤……”
    “便只能用这道中庸之题了!”
    但所谓中庸,孔子都说过了——君子和而不流。
    简单的说就是假意改变,实则立场依旧不变,而且随时随地都准备反攻倒算。
    这是赵煦在现代学到的智慧。
    领导们,总是做着不同的预案。
    但基本上所有预案到最后,都只有一个目的——实现最开始的战略意图。
    这就叫在曲折中前进,在探索中成长。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