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779章 第七百七十九:咸丰猜忌太平内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79章 第七百七十九:咸丰猜忌·太平内讧
    {课本上是以太平天国的角度讲述这段历史,只有寥寥几句提到清政府方面曾国藩率领的湘军。}
    {但没想到一句话的背后竟然有这么多这么多复杂的困难,真的很感慨。}
    {确实,能出现在历史书上的人和事有哪个是平庸之辈呢?}
    {史书的一句话,就是别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
    大汉。
    “想赢,不一定要有实力和本钱。”
    刘邦揣着袖子,轻笑道:
    “最重要的是有信心与胆识。”
    “放弃,就一定是输。”
    “尝试,还有一半机会。”
    吕雉瞥了他一眼,淡淡道:
    “这句话,你说,我信。”
    刘邦看着她,笑着不说话。
    ……
    大汉·景帝时期
    “只要活着就有好事发生。”
    刘启拍了拍小刘彻的脑袋瓜,感慨道:
    “这句话就是咱们老刘家的持家之道。”
    小刘彻躲开刘启的手。
    拍脑袋不长个的。
    刘启笑着,又使劲搓了搓小刘彻的脑袋。
    ……
    【咸丰四年三月二十八日(1854年4月25日),塔齐布奉曾国藩之命,率部赶到湘潭城外。】
    【一到之后,立即对太平军展开猛攻。】
    ……
    一员大将手执大旗。
    麾下各路将士兵勇奋勇向前。
    他们闻炮即伏,炮止即进,直冲太平军营垒!
    ……
    【面对湘军的猛烈进攻,太平军毫无心理防备,渐呈难以抵御之势。】
    ……
    大唐。
    李世民捻须眯眼,轻声道:
    “纪律严明,官军用命,勇敢无畏。”
    “曾国藩的这支陆军确实没有白练。”
    房玄龄几人也捋须点头。
    令行禁止,兵法大利。
    ……
    大宋·哲宗时期
    赵煦有点活心了。
    曾国藩这种选兵择将的方式,若是再结合戚继光的练兵方式。
    大宋是不是练出一支强而有力的新军呢?
    ……
    【四月初一(4月27日),曾国藩所派的后继湘军水师五营也到了湘潭,在湘江内与太平军水营展开激战。】
    【当初为了等待广东的洋炮,曾国藩一再抗旨推迟出征,最后证明是正确的。】
    【出征之时,他军中的洋炮已达六百尊,这种英式大炮比太平军的土炮先进很多,火力凶猛,射击准确,往往一炮就能掀翻太平军一只战船。】
    ……
    大明。
    朱元璋鼻子里轻哼一声。
    “那老话讲得好哇。”
    “磨刀不误砍柴工!”
    朱标则皱眉深思道:
    “咸丰明显没出一分钱,他这些威力强大洋炮是从哪里弄来的?”
    朱元璋看着自家好大儿,大笑道:
    “这还不容易!”
    “他在长沙府的名声都烂了,既然已经烂了,那直接破罐子破摔!”
    “冲那些乡绅募捐!”
    “募捐不给就摊派!”
    “都敢望文生义改团练之质,那手持鸡毛当令箭又有谁敢拦他。”
    “二品大官。”
    “还不好弄钱吗。”
    ……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看着威力强大的洋炮,眉头紧皱不解。
    他再次想起鸦片之战里的清军火力。
    “武器都要从外夷那里买……”
    这岂不是说明社稷重器被外人掌控?
    “前明的火器设计图还能翻出来吗?”
    大臣们听到乾隆的话都懵了。
    大皇帝啊!
    你文字狱和四库全书都干了些什么,你自个全都忘啦?!
    乾隆也意识到自己问了个蠢问题。
    脸色也越发难看了。
    ……
    【四月初五日(5月1日),守城太平军战士缘梯而下,准备接应城外太平军入城,湘军伏兵骤起,将出城之太平军战士砍死,乘势夺梯登城,打开城门。】
    【大队湘军立即冲入,夺占湘潭城。】
    【湘潭之战,湘军水陆不足万人,与三万之众的太平军做殊死战,前后六天,十战十捷,以少胜多,毙敌近万,太平军逃散者也上万,太平军精锐林绍璋部几乎全军覆灭。】
    【这是太平军军兴以来,清军取得的唯一大胜,也是太平天国与清朝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湘潭失守,靖港的太平军闻讯大惊也自动撤退,长沙之围遂宣告解除。】
    ……
    大明·永乐时期
    “十战十捷。”
    朱棣细品着这番话。
    太平军可不是什么乌合之众。
    以一万胜三万。
    “曾国藩也开出一条新的练兵路子啊。”
    “非将才,乃帅才。”
    ……
    {说起来也挺讽刺,湘军之所以战斗力强,是因为曾国藩实行厚饷原则。}
    {明军:假的!都是假的!}
    {戚家军: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清代对文官实行“薄俸制”,其实军队也是这样,实行“低饷制”}
    {晚清军队最令人痛恨的事,是他们走私护私,违法犯罪。}
    {但种种贪腐行为大部分都是朝野皆知的公开秘密。}
    {主要原因就是是清代军官收入也不高。}
    {比如绿营提督,官居从一品,比地方上的总督级别还高点,每年的法定收入不过才八十一两,虽然此外还有八百八十两的养廉银,加到一起,年收入也不足千两。}
    {但这点收入,根本不能满足他们日常生活和官场应酬的需要。}
    {所以他们只能利用手中的权力来非法寻租。}
    {这些情况,从道光皇帝到咸丰皇帝都很清楚,但是皇帝们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们舍不得给军官们涨工资。}
    {他们也没钱涨工资。}
    {屁的没钱,就是抠,放在今天也是一样的道理。}
    {老板舍不得给员工开高薪,员工怎么可能给老板卖力干活,都是浑水摸鱼。}
    {胖东来超市开高薪招人,应聘的员工多如牛毛,自然能招到优质的员工,并且员工也会卖力工作,生怕丢掉这个好饭碗。}
    {服务做好了,名声起来了,这带来的长远价值可远远不是那点工资所能比的。}
    ……
    大明。
    “看我干嘛呀!”
    朱元璋急了。
    他指着天幕,涨红着脸道:
    “看它啊!”
    马皇后拍了拍衣服上的褶皱,小声道:
    “重金之下必有勇夫。”
    “要想驴拉磨,得给足吃的。”
    “不然……哼哼。”
    老朱气呼呼的。
    “知道啦!咱知道啦!”
    “给他们涨俸禄!”
    “你可真是他们的再生父母了。”
    马皇后白了她一眼。
    朱标看着父母,突然笑道:
    “说起来,如今百官现在都在家里供起了长生祠。”
    “全都天天跪拜,祈祷母亲健康长寿。”
    马皇后听得一愣,看着朱标道:
    “真的假的?”
    老朱哼唧着。
    “哼哼……”
    朱标笑着点头。
    马皇后一听,扭头看向老朱
    “你早知道了?”
    老朱哼哼。
    “说话!”
    老朱开口。
    “不然咱能这么轻易放过他们?”
    “算他们识相!”
    ……
    【闻知此讯的曾国藩似乎没有像旁人那样高兴,而是冷静分析胜败两方面的教训,整军于长沙。】
    【胜将扩军,败营遣散。】
    【为此他不认亲情,其弟曾国葆亦被裁之。】
    【曾国藩此后立下一条规矩,打胜仗可升官,打败仗立即滚蛋。】
    【这与溃而复集、集而复溃的清朝国家军队,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
    季汉。
    诸葛亮轻摇羽扇。
    “军制立起来了。”
    刘禅看了这么多,又有『神·诸葛』再一旁辅导,此时智识大涨。
    “军士质朴,饷银丰足,纪律严明。”
    “湘军……顾名思义,应是同乡之人。”
    “如此又知根知底。”
    “真如铁板一块。”
    “但是……”
    刘禅皱着眉头思索着。
    “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诸葛亮轻声叹道:
    “因为此举定会重现州牧之景啊。”
    遍地“诸侯”
    ……
    【长沙整军,使湘军缩减至四千余人。而两个月的休整补充,又扩至万人以上。】
    【是年六月中旬,曾国藩率湘军北上,与太平军在岳州、城陵矶大战月余,将太平军全部赶出湖南。】
    【随即又水陆并进,连战皆捷,于八月二十三(10月14日)攻克了被太平军的武昌。】
    【这一系列的胜利,使咸丰惊呆了。】
    【自太平军突围永安城之后,咸丰已经习惯了失败。各级官员谎报的胜仗,他早有觉察,只不过是军情紧急,无法一一查明而已。】
    【八月三十(10月20日)等收到署理湖广总督用日行八百里的当时最快速度送来红旗捷报,称闻湘军已克复武昌,他一时还不敢相信,旨命详细奏复。】
    【整整六天之后,曾国藩的奏折递到了北京,这天大的喜讯使咸丰激动了,朱批道:
    “览奏感慰实深。获此大胜,殊非意料所及。朕惟兢业自恃,叩天速赦民劫也。”】
    【功绩卓著,立颁赏赉,这一点咸丰是从不含糊的,他当日授曾国藩二品顶戴,署理湖北巡抚,并赏戴翎。】
    ……
    大清·光绪时期
    “多亏了咸丰皇帝加了署理二字。”
    慈禧想着湘军势力,心中对咸丰的先见之明深怀感激。
    “如此才留下了余地啊。”
    光绪则觉得慈禧想得太多。
    “署理为暂时代理之意。以毅勇侯的功绩,咸丰帝当时并非不肯实授此职,只是圣恩不可一日施尽,若再立功绩,又加之何恩典?”
    “二是毅勇侯以孝道自榜,出山时为显示其孝道,宣称守制期间不受议叙,咸丰帝仍授其三品顶戴,他都上奏推辞。”
    “若真实授,他必固辞不就,反为不美。”
    “且守制期间任署理之官也是旗人的规矩,不妨效之。”
    慈禧轻飘飘的看了他一眼。
    没言语。
    光绪没得到回应,脸一下子就红了,别过脸也不说话了。
    ……
    天幕上。
    暖阁内。
    咸丰看着手里的捷报,爱不释手。
    大笑着对眼前几名红顶子大臣道:
    “朕真是没想到啊!”
    “曾国藩这一书生,竟能建如此奇功!”
    “哈哈哈哈哈!”
    “朕高兴!高兴啊!”
    一名大臣看了看同僚,上前一步拱手道:
    “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一匹夫耳。”
    “匹夫居民间,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
    “恐非国家之福。”
    “陛下,不见魏武帝灭黄巾之事乎。”
    咸丰帝的笑意僵在脸上。
    ……
    【九月十三(11月2日)咸丰帝收回成命,改曾国藩为兵部侍郎衔,专办军务,不再署理湖北巡抚了。】
    【同时,命令曾国藩率军沿长江东下,进攻江西。】
    ……
    {最讨厌这种人了,轻飘飘一句话就可能置人于死地。}
    {都什么时候了,还在内斗。}
    {官场险恶,有功必使绊。}
    这句话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都是大忠之言啊。}
    ……
    大隋。
    杨坚看着咸丰瞬变的脸色,只觉得好笑又可悲,且带了几分感同身受。
    “这股猜忌,完全是切中要害啊。”
    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历来的传统是以汉人办事,以满人掌权。
    曾国藩是个汉人。
    曾国藩所带的部队,实质上又是私家军队,除了曾国藩谁也指挥不动。
    兵为国有成了兵为将有。
    还不知他手下的将士们,心中除了曾大帅外,还有没有大清。
    更别说还有抗旨在前。
    除了某些功上加功,封无可封的皇帝,没人会不忌惮这种大臣。
    最后的结论就一定是此人不能不防。
    “你也许没那个心。”
    “但你有那个能力。”
    ……
    大唐。
    某位天策上将感慨着清朝的束手束脚。
    “咸丰啊……在他那个位置上,皇帝猜忌将领自古以来都不稀奇,更何况他这里还有民族因素。”
    魏征瞥了一眼天幕里的咸丰,摇头道:
    “清朝皇帝对此都是很敏感的,满汉问题始终令人介怀。”
    “但康雍乾时期天下禁锢太平。”
    “事情影响不大。”
    “嘉道之后,外力袭来,此时抱残守缺无疑是浮木渡海。”
    “咸丰是吃尽了时代黑利。”
    “历史上又能有多少真正雄才伟略之人,不是所有人都是横空出世的陛下。”
    “这个局势,怎么救都是饮鸩止渴了。”
    ……
    【咸丰对曾国藩的态度转变,最终倒霉的当然是他自己。】
    【按照一般的军事常识,湘军夺取湖北后应全力经营之,成为可靠的后方基地,稳扎稳打,逐渐向东进攻。】
    【但咸丰让湘军立即全军前出江西,一方面是急于镇压太平军,另一方面是对湘军又利用又限制的策略,不使其在湖北坐大,使在江西、安徽的拼战中消耗实力,最后由江南、江北大营的清朝国家军队坐收其功。】
    【十一月十四日(1855年1月2日)湘军水陆东进,迅速开抵九江城下,发起攻城。】
    【九江的围攻,历大小百余战,终不能克复,而湘军的水师却被石达开在湖口被切成两半,丧失作战能力。】
    【十二月二十五日(1855年2月11日)太平军发起奇袭,直取曾国藩的座船。曾国藩乘小船狼狈逃入陆营,复欲寻死,被左右救出,后率师转至南昌。】
    【从此太平军则开始全面反攻。】
    【二月十七日(4月3日),太平军三克武昌。】
    【而咸丰则在军情大变的情况下,又开始了玩祖穿微操,一会儿让曾部回救湖北,一会儿要湘军速克九江,直取天京。】
    【但就是这一年,北伐的太平军,为清将僧格林沁所破,全军覆没。】
    【一场引发太平天国诸王内讧的导火索点燃了。】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