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 第513章 北美发行权
第513章 北美发行权
念头涌现,灵感迅速在脑海澎湃。
江弦倒一杯热茶,砸吧一口,再收拾出人文社的大绿格子稿纸,给钢笔吸饱墨水。
提笔开写。
其实《顽主》这小说已经够经典了。
江弦完全相信,这篇《顽主》哪怕原封不动的发出去,也足以掀起一场属于《顽主》的阅读潮。
可惜加点儿东西进去的想法,一旦涌现,就挠的他心里特痒痒。
《顽主》已经够好了。
以他现在的能耐,难道还不能让《顽主》更好么?
替人和女友谈恋爱、替人舌战娇妻、替作家颁奖
还能替什么呢?
江弦思绪一下子飘去给姜昆写相声的这段经历上面儿。
替相声演员写相声?
不行不行。
《顽主》里头唯一一个会写作的是找上门的那个作家顾客宝康。
宝康是个没有写过任何出色作品的作家,自掏腰包恬不知耻地策划了一个由三t公司出面,由自己充任头奖的所谓“文学奖发奖大会”,为的是“风光风光”。
他领了“奖杯”:一个腌鸭蛋的坛子之后,居然还“很激动”。
而在生活中,宝康的乐事就是以“辅导写作”为名勾引女孩子。
小说里有段对话,是文艺女青年林蓓问他:
“我怎么总也写不好,笔一落到纸上脑子就空了,写作有什么窍门吗?”
宝康回答:“舍得自己。”
总之就一流氓作家,让他写相声是肯定写不出相声的。
而杨重这仨顽主也没有写相声的能耐,这仨顽主要是会写,那人设也就崩了,太有能耐就脱离了顽主的身份。
小说里没有个能写相声的人,江弦又回想起姜昆给他吐槽,自己演的相声《虎口遐想》不够好笑,讲完以后台下观众都觉得很惊悚。
那么,设定姜昆真的不是个好相声演员,《虎口遐想》也真的是个很惊悚的相声。
那这故事不就来了么?
一个失败的相声演员,有一个非常“冷”的相声,他希望杨重仨人给他组织一场演出,并且要求这场演出爆满,所有看演出的观众一定要笑!
写作能力得到提升以后,江弦构思情节只在几个念头之间。
几乎只是几分钟,这个让他足够满意的剧情大纲就浮现于脑海。
而“新京味小说”精通的能力,又让他写《顽主》这样风格的语言十分的得心应手。
什么是“新京味小说”呢?
众所周知,京味小说主要是老舍的小说,老舍是被公认的语言大师,用京城老百姓的语言写出了一种优秀的文学语言。
而“新京味小说”主要就是王硕的小说了。
王硕用的语言是当代京城人的语汇丰富、极具魅力的语言。
他小说的用语特点就是京味十足,每个角色都是地地道道的京城市民。
每个角色嘴里的话,也一定是京城青年人惯用的语言,整篇小说都洋溢着浓郁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气息。
所以许多文学批评家都称王硕的作品是“新京味儿”。
而且他的文字幽默,风趣,令人忍俊不禁,低回不已,乐而生悲,悲而复嘲,总之,读着读着,就会莫名其妙泪如雨下,哭完又想大笑一场,产生大悲悯和大彻悟。
这种写作风格,他绝对是独一档的。
江弦要是没有这个“新京味小说”精通的能力在手,还真不太敢操刀去动他的小说。
不好动。
一句写不好整篇小说就都变得一股异味儿了。
贝托鲁奇在东北取完外景,又领着一班人马回到京城。
十一月的京城冷的要死。
拍摄根本没办法进行,贝托鲁奇只好又把重心放到提前派去罗马那边派内景的队伍上,准备等明年春天回到京城补录外景。
结果罗马那边进度那叫个缓慢。
慢不要紧,托马斯再一看账户。
得。
还补录外景呢?上次江弦的“今天影业”刚充值了800万美元,在贝托鲁奇不计代价的大场面拍摄下,这钱又已经得差不多了。
这都还没开始做后期呢!
托马斯赶紧找到贝托鲁奇,俩人抽了大半宿的烟,喝了大半宿的酒,最后贝托鲁奇和托马斯一合计。
哎,还得要钱。
而此时的电影制作已经来到末期,在贝托鲁奇看来,这笔投资还是很比较容易争取的。
因为电影已经有了个大概,他们不用太担心好莱坞资本对电影的过度干涉。
至于投资人那边,人家看到你电影都快拍摄完了,投资的风险自然降低很多,感兴趣的投资人肯定不会少。
不过在联系好莱坞之前,托马斯和贝托鲁奇还是先去找了一次江弦。
这毕竟是老客户了。
能继续合作就继续合作,不能合作就各奔东西嘛,问一声也没啥影响嘛。
“到电影制作完成大概还需要多少钱?”江弦问他们。
“大概在两百万美元。”托马斯说。
“真贵啊”
江弦心里一阵感叹。
同时期,北影厂、上影厂一部电影的预算,均下来,连一百万人民币都超不过。
这会儿电影行业还是计划经济,上面有规定,国内电影厂的电影,每部都由中影公司以90万元每部的价格统一收购,然后再按拷贝结算进行分配。
其中七成上缴中影,三成留给省级发行公司,省公司将所得利润的20%上缴地方财政,其余80%则用于发行放映的再建设。
也就是说,国产电影厂一部电影的成本是要控制在90万以内的。
当年卖出300多拷贝在国内大火的电影《神秘的大佛》,影片制作成本仅十几万元人民币。
还有上影厂的《保密局的枪声》,影片制作成本仅二十九万元。
还有和香港合拍的《少林寺》,这个的比较多,但也只有120万人民币。
要是有条件,和《末代皇帝》相比,江弦肯定更想要这些电影的发行权。
低廉的制作成本,高额的票房回报。
这简直是暴利啊。
可惜这些电影他都打不了主意,这些钱他也没办法去惦记,这不是能进他口袋里的东西。
他能接触到的就只有外国电影。
《末代皇帝》在他看来都已经算是最合算的了。
而一部《末代皇帝》的制作成本之高,还是让他咂舌。
数千万美元的成本。
国内各家电影厂一年的电影制作总额加起来恐怕都达不到。
“两百万美金的话,那把北美版权卖给我怎么样?”
“北美版权?”
托马斯和贝托鲁奇对视一眼。
不是觉得江弦给少了,而是觉得江弦太大方了。
老天。
两百万美金卖出北美版权。
这也太赚了!
“真的么?那我们马上签合同。”
“别着急。”
江弦笑了笑,“除了北美的版权,你再附送我几个地区。”
“.”
贝托鲁奇和托马斯这才觉得对劲。
锱铢必较,这才是江弦嘛。
之前和他谈判就体会到了,这厮可不是什么大善人。
“你们‘今天影业’有那么多熟悉的院线吗?虽然我不介意和你谈地区的发行权,但是你们至少得能保证我们的电影发行顺利。”托马斯格外谨慎。
是,你江弦给的钱是很多。
但万一你们“今天影业”操作不好,害得我们票房扑街,我们这部电影真正可以入账的大头可就收不到了。
“这个你放心。”
江弦做了个安抚的手势,“《绿光》你们知道吧?”
“《绿光》?”
贝托鲁奇点点头。
他当然知道,法国名导侯麦的艺术电影,在前段时间举办的第4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一举拿下象征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的金狮奖。
他为啥知道呢?
因为他就是评委主席,这部电影就是他评选出来的结果。
而前段时间,《绿光》借着金狮奖的东风在海外院线上映了。
借片名吉言,电影上映后仿佛遇见了一个奇迹。
这部超低成本制作的影片,不仅以黑马之姿在威尼斯勇夺金狮和最佳女演员,还在国内外票房大爆。
法国那边的媒体声称,《绿光》成为了法国影史上收益率最高的影片之一。
贝托鲁奇知道这些,托马斯作为电影业界工作者,对《绿光》的奇迹也并不陌生。
而且他们知道的更多。
听说《绿光》在电影发行上开创了一条先河,这事儿已经在好莱坞那边传遍了。
说起来,时也,命也,运也,发行公司英明也。
也不知道是谁的主意,时值美国付费频道bravo和amc方兴未艾,《绿光》竟然与之合作,开创性地在登陆影院的三天前先在电视上进行了首映。
但俩人还是耐着性子,听江弦把这事儿给讲了一遍,正当他们疑惑之际,这货又幽幽的来了一句:
“你们可能不太了解,这部电影的北美发行权就在我们‘今天影业’手里。”
“什么?”
在贝托鲁奇和托马斯的震惊之下,江弦同时承认了“今天影业”与美国付费频道bravo和amc合作的事情。
“侯麦对电视一直都很有好感,他觉得电视这种相对私密的观看空间、近距离的观看方式,更适合他的电影。
恰巧,我们‘今天影业’也对电视这一方面很看重,我们和他们‘菱形影业’一拍即合,共同策划了这次登陆院线前的电视首映.”
“竟然是这样。”
托马斯一脸吃惊的听江弦讲完《绿光》这件事情的内幕,他当然不会怀疑江弦在吹牛,都是电影业界的,这事儿也不是什么隐秘的事情,打听一下便知,所以江弦没必要在这件事上给自己揽功劳。
而通过《绿光》电影的发行成功,也证明了“今天影业”的确有自己的发行能力,而且在营销上颇有一番手段。
两百万美元.
贝托鲁奇和托马斯又商量一番。
“今天影业”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发行能力,而江弦给出的好处,绝对要比好莱坞所有的电影公司给出的好处更大。
那这确实值得他们试一把。
“对了,你还要哪里的发行权?”托马斯有些顾虑,担心江弦在北美的基础上继续狮子大开口。
“日本怎么样?”
“绝对不行!”
托马斯的态度很坚决。
美国、日本、东南亚这可都是狗大户。
200万打包拿走北美和日本那他们得亏晕过去。
“新马呢?”
“那就不只这个价钱了。”托马斯咬着牙说。
他做过功课,新马就是新加坡和马来,这些地方一向是华语片的接受地。
《末代皇帝》虽然不是华语片,但拍的是中国的故事,因此托马斯相信电影在新马会有很好的市场。
“江,你也明白这样漫天要价是浪费时间,我希望我们都真诚一点。”和江弦掰扯半天,托马斯忍不了了,来了这么一句。
“嗷。”
江弦笑了笑,他也知道不可能,但就想试一试,试试又不会怀孕,说不定托马斯脑袋一抽风就答应了。
“这样吧,我再提三个地方,中国的、香港的还有台省的,我不会再让步了,这是我最大的诚意了。”
“.”
托马斯和贝托鲁奇一合计,这仨地方不仅形势复杂,市场规模也不算大。
非要比的话,台省那边还行,至于中国市场,手握中国院线的中影公司虽然非常喜欢引进外国电影,全国放映,用资b主y的电影挖老百姓的口袋,但抠抠搜搜也是国外电影人们对他们的固有印象。
这倒也真没办法,中影确实穷。
因此,两百万美元,把这些地方也算进去的话,这俩人也不是不能答应。
崇尚独立的加州洛杉矶。
“今天影业”的制作片场和办公室设立在这里。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好莱坞山脚下的摄影棚,遍布全城的后期制作公司,能够有效节约成本,这对任何一家影视公司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先不着急,这个剧本我寄给老板看看。”赵振开看完李安给他的剧本,觉得还算不错,不过他也不敢擅作主张,还是先让江弦品鉴品鉴为好。
有时候他也在想,为了公司的发展,江弦是不是出来亲自坐镇比较好?
正想着这件事,又很快接到国内的电话。
“两百万?”
“北美发行权?”
“谈妥了?!”
“.”
哎呦。
这人在国内。
事儿是一样不落下。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