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在明末当宗室 - 第1135章 回师
第1135章 回师
进了帐中,见吴三桂坐在正位,一手支着脑袋,另一手搁在扶手上,脸上的依旧还有些许怒色。吴三枚上前就安慰道:“二哥,这人算不如天算,在那种情况下多尔衮还能跑了,估计是他的天数未尽缘故。不过建奴已灭,多尔衮现在一没地盘二没兵,侥幸跑出去也是个孤家寡人,他想翻身是绝不可能了,而且这边地广人稀,森林里更是多有猛兽,说不定过个几日死了也有可能,您不必为此烦恼。”
“话虽是这么说,可没见到人这心里总是没尽全功啊!这一次多好的机会,要是能抓到多尔衮,仅凭这份功劳就……。”吴三桂捏着拳头长叹了一声,露出惋惜之色。
多尔衮在建奴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是建奴政权的第一人。毕竟布木布泰和福临她们一个虽然是太后,一个是皇帝,可实际上真正的大权是掌控在摄政王多尔衮手里的。
从这点来讲,多尔衮是不折不扣的“贼酋”,假如能杀了他,或者活捉他的话,这功劳不比拿下盛京功劳差多少,凭借此功吴三桂的爵位再升一级都有可能,而现在他仅只是一个伯爵,虽然从之前的二等子爵升为一等伯,吴家一门两伯足以在大明勋贵中举足轻重,可假如能从伯爵升为侯爵,那怕是三等侯也成啊!如此一来,吴家在大明勋贵和将门中的地位就更了不得了。
可惜啊可惜,可惜十拿九稳的一仗居然出了这样的漏子,这让吴三桂心里怎能甘心?这几月来他一直追击多尔衮,好不容易才抓到这样的机会,本想立个大大的功劳露个脸,现在脸没露反而把屁股给露出来了,一想到这吴三桂就不由得生气。
现在多尔衮跑了,跑的无影无踪。这人一跑,再想抓到他是难上加难。
吴三枚说的没错,这里地广人稀,方圆几百里不是大山就是河流,还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在这里要找个人出来谈何容易?别看吴三桂手里有三千精锐关宁铁骑,可这些人撒在这个地方几乎和一滴水融入大海没什么区别,再想寻到多尔衮的踪迹根本就不可能。
“二哥,事都已发生了,再说这些也无济于事,您还是放宽心的更好些,可别太过纠结气坏了身子。”
“也只能如此了……。”吴三桂点点头,突然想起了什么,开口问吴三枚:“对了,你找我何事?”
“呵呵,差一点忘了。”吴三枚笑了起来,抬手一拍额头,接着从怀中取出一个信封递了过去:“刚前有人送来的。”
“谁送来的?”
“大帅派的人。”
听到是王晋武的信,吴三桂连忙伸手接过,先看了看上面的火漆,确定火漆没有问题后拆开取出里面的信仔细看了起来。
看完信,吴三桂默默无语,凝神不知想什么,吴三枚不知道信中的内容,也不催促,耐心等候在一旁。
过了不知多久,吴三桂突然对吴三枚道:“你去传我将令,让部队做好开拔的准备。”
“二哥您这是……?”吴三枚一愣,正要追问吴三桂是不是打算继续追踪多尔衮的下落,这时候吴三桂摆手道:“准备回师,其他的别问了,传令去吧。”
“是!”吴三枚连忙正色应道,接着就转身离开了。
等吴三枚走后,吴三桂低头又看了手上的信一眼,长叹了一声,无奈摇了摇头。
说实话,多尔衮没抓到,吴三桂心中是极为不甘的。可问题现在多尔衮被他逃脱了,现在跑到了哪里自己并不清楚,要从这么大的地盘找出他的踪迹谈何容易?
王晋武的信是询问吴三桂的情况如何,并告诉他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辽东那边基本都已经平定了,那些建奴的残余部队和各地八旗、女真人在大明强大的军事打击包括豪格等人的配合下不是投降了大明,就是被大明军队碾压的粉碎。
第二件事是朝廷针对辽东的政策问题,按照朝廷的要求,辽东的女真人包括在女真人手下的包衣等全部要从辽东移走,并且留发易服,更名换姓,然后陆续移民到大明各地分散安置,以这种方式彻底解决辽东建奴遗留的问题。
至于第三件事是大明内陆对辽东的移民安置,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大明会先后移民百万迁移到辽东。而且现在大明已在辽东正式设省和总督衙门,总督由孙传庭担任,巡抚和布政使由李信担任,之前建奴的盛京也已改回了沈阳,作为辽东行省的首府。
这三件事是大明对辽东的整个后续安排,除去这些外,对于辽东各部也另有处置。会调一部分辽军换防至其他地方,同时调蓟州总兵高杰至辽东担任总兵。吴三桂的山海关总兵调至辽北任总兵,负责辽东的东北地区包括朝鲜那边的防务,并派部分驻军至朝鲜,确保辽北和朝鲜的稳定。
祖大寿这一次得了个三等侯的爵位,同时卸任宁锦总兵之职,按照朝廷的旨意转任总参议府职务,去京师上任。
除去这些外,王晋武告诉吴三桂对于追击多尔衮的行动不要操之过急,王晋武也清楚多尔衮跑到了这个地方要找出他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仅靠吴三桂这么点人很难做到。而且王晋武来信时并不知道吴三桂那时候已有把握抓到多尔衮了,可惜最终出了点岔子功亏一篑。王晋武的意思只是让吴三桂稳扎稳打,在他看来多尔衮已不可能东山再起,只要继续耐心追剿,终究有一日能抓到他,不急一时。
而且现在的天气已经冷了下来,冬天已经到了。辽东这边的气候一下子就降了许多,许多地方也陆续开始下雪。在这种情况下,三千关宁铁骑在北边的军事行动困难重重,而且后勤的压力也是极大,一旦出点问题弄不好这些精锐就会损失在北边,这样的话损失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王晋武打算让吴三桂先回来再说,等在南边渡过冬天后再北上。到时候让索伦部配合搜索多尔衮的下落,这也不迟。
说心里话,吴三桂是不想就这样回去的,虽然他已把多尔衮身边的精锐差不多都干掉了,可问题多尔衮却跑了。功亏一篑,吴三桂心中很是不甘。可他同样也明白王晋武的提醒是对的,这冬天来了,辽东有多冷作为辽东将门的吴三桂比任何人都清楚,更何况他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比原来呆的地方更北近千里呢。
到时候鹅毛大雪一下,整个区域都是白山黑水,当地的渔猎民族想要生存下去都很难,何况他的三千关宁铁骑?
一旦出点问题,在大自然的威力之下整支军队垮掉也是有可能的。这关宁铁骑可是吴三桂的本钱,是他们老吴家自孙承宗督师辽东以来耗尽心血和无数金钱堆出来的,假如没了这支强悍的骑兵,他吴三桂怎能保证他在军中的地位?
想到这,吴三桂无奈摇了摇头,心中觉得可惜。同时也决定暂时回师再说,等明年开春再领兵北上,继续追寻多尔衮的行踪。
再说了,这么冷的天,他带着兵有后勤补给都难以渡过,更何况如同丧家之犬的多尔衮呢?多尔衮跑了又如何?接下来好几个月里他在这个地方能不能活下去都是两说。这鬼地方冷的要命,最冷的时候撒尿都要拿木棍边撒边敲来着,说不定等明年开春再寻过来,找到的只是多尔衮冻僵的尸体呢,这也不是没可能的。
就这样,吴三桂在驻地休整了两日,这两日中他派人继续追寻多尔衮的下落,可惜依旧没能找到多尔衮的踪迹。第三日,吴三桂的大军拔营,向南撤退,离开了这片区域。而吴三桂撤退的时候,多尔衮正带着十来个部下和叫子一般躲在嫩江以北的一片老林中,寻了个山洞藏身,连火都不敢烧,生怕点火的烟尘被明军发现,只能靠着身上仅有的补给苦苦熬着。
“王爷,这样下去可不行呀,有两个兄弟熬不住都发烧了,再这样我们都得死在这。”贝勒尼堪对多尔衮劝道,他是褚英的三子,也是多尔衮的侄子。
褚英是努尔哈赤的嫡长子,按理说他应该是努尔哈赤的继承人才对,不过褚英这人生性残暴喜怒无常,再加上他战功显赫又被努尔哈赤立为嗣子,目中无人骄傲自大,得罪了许多人,包括他的兄弟们。
万历四十一年,因为实在是受不了褚英的欺压和凌辱,一大群八旗勋贵包括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对褚英群起而攻之,最终导致努尔哈赤为平息众怒废掉了褚英嗣子之位并软禁了他。不久后努尔哈赤就处死了褚英,自此褚英的时代过去,四大贝勒的时代来临。
褚英死后,因为他生前得罪的人太多,褚英的几个儿子在当时的后金日子过的并不好。后来皇太极登基,为表现自己的大度追封了褚英贝勒之位,后又善待了他的几个儿子。
多尔衮那时候是皇太极的心腹,出于皇太极的交代和他的私心,借此机会拉拢了尼堪,从而使得尼堪效命于他。这些年下来,尼堪对多尔衮是忠心耿耿,多尔衮也没亏待尼堪,在他当上了摄政王后就以皇帝的名义册封他为贝勒,这样一来更让尼堪对多尔衮死心塌地。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