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 - 第348章 异常指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48章 异常指标
    俞兴从京城返回申城,这一趟除了车展,顺便也去京城奔驰的工厂参观了一番。
    他既回来,也就第一时间与崔之愚取得联系。
    崔之愚来临港考察碳硅集团,碳硅集团也在这两天对这位副总经理进行了一些评估,总体认可他的能力。
    长城的人才战略保守,基本都是内部培养为主,作为少有的从外部引进的高管,崔之愚负责的战略规划工作还是比较出色的。
    俞兴见到崔之愚,迅速敲定他的百万薪酬,再加上年底20%的奖金以及20%价值的期权,总体相较于长城的薪酬有差不多80%的涨幅。
    当然,如果崔之愚今年继续在长城,因为市场销量的火热,他估计也能有40%-50%的涨幅。
    崔之愚对于碳硅集团的待遇是满意的,王凤瑛王总作为长城的二把手,去年也就143万,今年大概才能突破200万,这么比下来,俞总确实挺慷慨。
    他还需要回长城走完离职流程,预计六月份就能正式加入碳硅集团,开启职业道路上的一段新能源旅程。
    这段用个人前途押注的行业新旅程能否顺利……
    崔之愚把所有事情谈完之后忽然也有些忐忑,不知道这样的选择是否正确,但已经选了就只能走下去。
    俞兴不清楚这位新任副总裁复杂的心情,只是期望他能分担自己的一些日常事务,至少,协调研发团队推进发动机、三电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落地,这会是崔之愚的一个重点工作。
    碳硅集团的诸多零件供应都已经有接洽的供应商,但确实如idg的章苏阳在车展上询问的那样,发动机这一项迟迟无法定下。
    5月10号,俞兴在硕和国际见了算是加班的胡铮南,又一次聆听发动机项目的推进问题。
    “不管是沈航三菱还是东安,两边都是死咬着不松口。”胡铮南有些无奈,“我是真不知道他们有什么好宝贝的……他们的发动机想拿来做增程器,那都得优化70%的东西……”
    对于碳硅集团的电车项目,发动机不是拿来就能用的,必须针对增程场景进行深度优化。
    简单粗暴的说,油车的发动机是要和轮子连一起的,增程车里的发动机不用连轮子,只是让它发电,对轮子的驱动仍旧是交给电机。
    这是两种不同的场景,自然就有不同的要求,发动机的目标需要从动力输出转为高效发电。
    就目前对潜在能合作的发动机评估而言,像沈航三菱的4a91,就需要对它的工况进行锁定,让它能在2000-3000rpm的高效区间工作,再调整喷油正时和点火角,让燃烧效率获得提升。
    除了这种功能的核心调整,发动机还要和电池bms、电机控制器进行深度协同,对发电量进行动态的调整,增加发电优先的逻辑。
    变速箱连接轴要拆除,冷却回路要重新设计来控制水温和提高热效率,还有噪音控制和轻量化改造……
    胡铮南说的70%优化不是虚言,如果精益求精的追求更高的热效率,可能还要重新设计缸体压缩比、气门正时等硬件,恐怕就需系统性优化80%的核心指标,接近一款全新增程器的开发。
    他甚至觉得,如果实在谈不拢,干脆就自家招人进行全新的开发算了。
    胡铮南唠叨了一会,见老板始终在翻阅材料,忍不住说道:“俞总,你说怎么办?”
    “我能怎么办?谈呗,就先让增程器团队先研发。”俞兴抬头看了一眼,“不是我不松口,不是我不想让咱们自己开发,这件事的问题是,一辆车方方面面那么多东西,一碰见挫折就想着自己做,你得几个三头六臂能做完?”
    “如果能发挥供应链上的合作优势,那就还是发挥大家的力量。”
    “我们的资金预算是有数的,下一笔融资能拿多少还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呢。”
    “胡总,你说呢?”
    俞兴喝了一口茶,又看了眼胡铮南,重新把视线看向增程器团队的材料文件。
    胡铮南有些悻悻的说道:“是,俞总,是我有点急了。”
    俞兴“嗯”了一声,抛过去一支烟,又继续浏览文件,快速扫了眼测试团队对不同发动机的测试数据,简单思考后翻了过去,心里琢磨着沈航三菱和东安动力这两家的情况。
    等他又往后看了两页,心里忽然升起一种说不上来的异样。
    俞兴停下来,仔细思考异样来源。
    “俞总,我觉得我们在……”胡铮南抽着烟,继续说着想法。
    俞兴摆摆手:“胡总,等等,等等,我想个事。”
    胡铮南不明所以的看着老板。
    俞兴低头扫视面前这一页的结论,没发现问题,沉吟几秒后翻前面的内容。
    他刚翻两页,瞧见不同发动机测试的热效率数据这一页,忽然意识到异样所在。
    测试团队不是只测试沈航三菱和东安动力这两家的发动机,而是找了市面上很多口碑不错的相对成本不高的发动机进行测试,这里面就包括一台三菱的3b20涡轮增压三缸发动机。
    而这台发动机在这一页标注的测试数据是-20%,比三菱宣称的30%热效率减少2成。
    作为碳硅集团的总裁,这不起眼一页里一个不起眼的数据,翻过去也就翻过去了。
    只是,作为过山峰的boss,这种与这一页里其它数据迥异的表现就很容易引起疑惑。
    测试团队不是全部使用新车,这一点也有注释,但即便是二手的,大家测试热效率的表现相较于官方宣称的也是-2%左右,更差的达到-5%。
    这款三菱的3b20为什么会是-20%?
    这种异常指标稍微迟滞一些的引出了过山峰boss的蛇形恶意。
    2成,这不是一个能被接受的误差值,不是一个小数字。
    三菱是一家全球知名的车企。
    但过山峰确实也操办过很多上市公司了。
    另外,俞兴知道日本在驰名全球的“工匠精神”之下是有不少企业骗局的,只是不清楚具体是哪些公司,面前这种异常就值得怀疑和调查。
    换一种角度,碳硅集团的增程器团队所进行的发动机测试,这就可以当作调研公司的一种调研行为。
    “胡总,你先回去休息吧,我这边忽然想到一点重要的事,明天我们到临港再开会聊。”
    俞兴已经变身过山峰,此时不宜和碳硅集团的员工再聊。
    胡铮南不清楚面前的化蛇行径,只觉老板还挺突兀,但他今天要表达的意思都表达到位了,也就结束这一通加班的会面。
    俞兴理了理思绪,把电话打给增程器团队的负责人林卫华,询问这份材料里的异常指标。
    或许因为是一整份材料里的一个不起眼指标,林卫华用了一会时间才把这件事弄清楚,这台三菱的3b20发动机是在半个月之前测试,当时的结果也让测试3组极其不解。
    三菱官方宣布的热效率是30%,但自己这边怎么测,它都在22%-24%,这6%-8%的热效率缺口就是整台发动机的20%-26%。
    测试3组认为这台二手发动机内部可能存在问题,对它进行了拆解,可是,一番拆解和分析之后也没查到哪里有问题,最终还是把结果指标写入了汇报。
    ——可能只是个例。
    ——但对于这台个例,测试组的测试流程也比较严谨了。
    俞兴心里冒出两个念头,转而很自然的问了个问题:“我看都是三菱的技术,这个不是沈航三菱的对吧?”
    林卫华立即答道:“不是,俞总,这台是日本三菱的,和沈航三菱的没关系,它主要是搭载在三菱i系列的微型车上面,这台是我们一批买来的,也就顺手测了。”
    “噢,那就好,行了,没事了,这份材料写得不错。”俞兴结束了通话。
    他用手机拍下这一页的数据,思忖一会之后便把照片发给刘琬英,标注出异常数据。
    很快,碳硅集团的材料文件封存,它的内容转入兄弟单位。
    过山峰拿到异常指标,新建档案,代号“3b”。
    截止到2012年5月,三菱的市值是175亿美元,这是一条大鱼。
    一旦确定是发动机核心数据造假,无异于是大大的丑闻,而且,这样的造假会仅仅局限在一台发动机的上面吗?
    过山峰需要的不仅仅是丑闻,还要更加切实的影响。
    俞兴在见到刘琬英的时候已经简单查阅了三菱i系列车型的数据,但三菱并没有对这个系列进行单独的数据公布,而考虑到日本轻型汽车k-car的总体市场,这个销量数字或许并不够震撼。
    刘琬英简单浏览最新的数据和模糊的评估:“这款发动机从06年开始使用,但这个车不是很畅销,这么也就几万台的销量,嗯,我们确实需要进一步的测试。”
    俞兴斟酌着说道:“我怀疑这是一种系统性的造假,三菱这款发动机是06年用,但三菱这家公司不是06年才卖车。”
    刘琬英微微点头,放下手里的数据。
    她有些感慨的说道:“红隼最近挺忙的,但过山峰碰见这种问题……俞老板,到底是你撞骗局,还是骗局撞你?”
    “骗局在这里,也在那里,世界不是缺少骗局,而是缺少发现骗局的眼睛。”俞兴的语气不无得意,虽然还无法确定到底是不是,但这种对异常指标的敏感还算是值得称赞。
    他最后引用过山峰的标语:“没办法,欺骗永存。”
    ……
    三菱的异常不知道到底算是谁撞谁。
    但是,俞兴意识到另外一件事,如果三菱真的存在骗局又被曝光,那么,碳硅集团与沈航三菱的合作或许就能顺便跟着推动了,毕竟,后者的发动机技术也是来自三菱。
    即便沈航三菱的这款发动机没有问题,但相关舆论的情况将会改变对方的心态。
    既如此,两边的洽谈就更不用急了。
    俞兴在临港的会议上给出自己的想法,以“先招人研发,不排除全新开发”的理由放缓与沈航三菱、东安动力的接触。
    胡铮南不知道老板为什么有所转变,但很支持这样的备案。
    这天傍晚,开了一天会的俞兴准备下班回去,不过,他刚从办公室动身就收到了临港朱泽辉副主任的电话。
    俞兴寒暄两句,本以为他是关心碳硅集团的进度和工地建设,没想到对方很快问了超出想象的问题。
    “俞总对于空气动力的新能源怎么看?”朱泽辉认真的问道。
    俞兴有些茫然:“空气动力的新能源?那是什么?”
    朱泽辉解释道:“就是压缩空气来驱动汽车的技术,不烧油,不耗电。”
    俞兴:“……”
    他沉默十秒钟,再次问道:“是看科幻杂志对未来技术的前瞻吗?”
    朱泽辉:“……”
    副主任也沉默十秒钟,再次解释道:“是国内的祥天集团,他们想来临港谈项目合作,他们说研发的是空气动力汽车,时速能到140公里,续航能有200公里。”
    俞兴没想到还有名有姓,沉吟道:“这个……主任,你想问我什么?”
    朱泽辉察觉出电话另一端隐约的态度,又说了句:“他们想仿照临港和碳硅集团的合作来进行合作。”
    俞兴没想到这里面还能提到自己,思索片刻后给出参考意见:“主任,根据我多年学医而学出的物理知识,这种不烧油、不耗电的汽车不像真的。”
    朱泽辉问道:“你觉得有多假?”
    俞兴毫不犹豫的答道:“要多假,有多假。”
    朱泽辉这次沉默了好一会,然后说道:“好的,谢谢俞总,我知道了,我们会严格审核的。”
    俞兴结束通话,觉得这事还挺离谱。
    然而,没过两天,他又收到浙产投副总经理蔡皓宇的电话,竟然也是询问“空气动力汽车”的可能性。
    俞兴简直哭笑不得了:“蔡总,你这……你为什么要问我的意见?”
    蔡皓宇答道:“他们说他们把碳硅集团对新能源的开拓当榜样啊,要学习你们在产业链上的努力,所以,我就想问问你的想法。”
    俞兴笑不出来了,特么……
    他斩钉截铁的说道:“蔡总,你慎重,这玩意听起来就不靠谱啊!”
    蔡皓宇沉吟道:“但是,俞总,他们说他们今年有希望在纳斯达克上市啊,旗下公司会转板,还搞了上市签约仪式,规模还挺不错的,这个月已经在咸宁设立‘空气动力汽车实验室’。”
    俞兴认真说道:“蔡总,不可能是真的!”
    蔡皓宇反问道:“为什么?”
    俞兴吐了一口气:“因为我有一双擅于发现骗局的眼睛,蔡总,不懂别投。”
    蔡皓宇哈哈大笑:“行,俞总,我是有点将信将疑的,确实不懂就不能投,要说增程车,这还属于能听懂的范畴,那玩意是挺玄乎,但他们要是骗人,又怎么会搞这么大阵仗?”
    俞兴提醒道:“那你想一想过山峰的做空报告,上市公司的阵仗就不大吗?华夏森林控股的造假是99%啊。”
    蔡皓宇这么一听,确实有理。
    他感谢了俞总的交流与提醒,决定婉拒祥天集团又一次热情的邀请。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