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7大时代 - 第1064章 未雨绸缪药材基地计划,家里来客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064章 未雨绸缪药材基地计划,家里来客了?(二合一章)
    “不用去外边了吧?医院的食堂就可以了,而且今天中午我们是准备了的。”方药中对陆同志说道,虽然知道这位想感谢他们,但是跑到外边的国营餐馆吃,完全没有必要。
    外边的餐馆还没医院食堂的厨师手艺好呢。
    而且陆同志这身份摆在这里呢,哪有让他请客的?
    听到方药中表明了态度,其他的中医也纷纷附和。
    陆同志大手一挥,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热络:
    “那怎么行?方大夫你们从早上忙到现在,连口水都没顾上喝,哪能在食堂随便对付?就去街口那家‘红星食堂’,我来的时候就吃过,他们家的红烧肉和熘肝尖做得绝!”
    方药中赶紧摆手,袖口蹭到白大褂下摆:“陆同志您这就见外了,医院食堂的醋排骨也是老厨子手艺,再说您侄女还在观察期,咱们去外边吃耽误功夫,不如让食堂加急做俩菜端过来,一样热乎。”
    旁边的陈科冀也跟着帮腔:“就是就是,上次我在食堂吃的白菜炖豆腐,那汤头熬得比家里还香,您别破费了。”
    崇文医院的中年医生见状也插了句:“陆同志客气了,我们上班期间都讲究效率,食堂吃饭快,不耽误回来守着病人。”
    陆同志却把公文包往桌上一放,眉头微拧:“这不是破费的事,是心意!救了我侄女的命,我请顿饭算什么?再说国营餐馆比食堂……”
    “陆同志,”一直没吭声的方言突然开口,指尖轻轻叩了叩床头柜,声音不高却带着分量,“您看这样行不行?食堂的大师傅知道熬米油粥的火候,让他们先给病人备上,咱们去食堂吃饭,既不耽误事,也能让您心里踏实。等病人彻底好了,您再请我们去红星食堂喝庆功酒,那时吃着也更舒心,您说呢?”
    他话音刚落,病房里的空气松快下来。陆同志看着方言诚恳的眼神,又瞥了眼床上侄女赞同的目光,终于搓了搓手笑起来:“成!就听方大夫的!那咱们先去食堂,我让司机去买两斤酱牛肉带过去,也算添个菜!”
    “好!”方药中也答应下来,现在都看出来还是方言讲话起作用。
    接着方药中带着众人走向食堂。
    这会儿已经有人在这里排队打饭了,方言他们没有走正门,而是走进了食堂侧门,方言虽然招待餐吃过不少,但是西苑医院的今天还是第一次吃。
    侧门进去后是一条小通道,往左是通往包间,往右是去食堂后厨。
    “我去安排一下熬米油粥。”陈科冀对着众人说道。
    “我一起去吧?”方言说道。
    陈科冀摆摆手:
    “嗐,你跟着他们去吃饭就行了,我马上安排了人过来,米油粥又不是什么高难度的东西。”
    方药中也对着方言说道:
    “走吧,这点事儿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方言一想也对,陈科冀那可是以后的国医大师,这点事儿要是都做不好,那真是能够笑他一辈子了。
    食堂包厢里面,一共三张大圆桌,上面六菜一汤冒着热气。
    虽然崇文医院的医疗项目不受待见,但是一顿午饭还是要招待的。
    不过安排座位的时候,崇文医院的人就没有被安排在方言他们同一桌了。
    方言他们桌上,除了今天会诊的几个医生外,就是陆同志和他的秘书了。
    当然了还有两个空位置,其中一个是给陈科冀留的,另外一个是给安排去买酱牛肉的那位留的。
    今天的招待餐虽然比不上协和那么丰盛,但是也算是很不错的了。
    搪瓷盆装的醋排骨,排骨块裹着红亮的酱汁。
    铝锅盛的白菜炖豆腐,奶白色的汤里飘着嫩白菜叶和方块豆腐,汤底应该是用猪骨熬的,撒了点葱。
    蓝边瓷盘的熘肝尖,猪肝切得薄厚均匀,裹着水淀粉滑炒,配着青椒和木耳,这道菜在 70年代的国营食堂算“硬菜”了。
    一个黄色的瓷盆是土豆烧鸡,鸡肉虽然不多,到那是土豆炖得绵软,这是食堂按人头配的菜。
    此外还有个竹编蒸笼的蒸蛋羹。蛋羹表面光滑如镜,撒了点酱油和香油。
    一盘新鲜的绿豆芽掐了根,清油快炒,撒点盐和葱。
    最后还有一盆紫菜蛋汤。
    主食是老面馒头,个头扎实,掰开能看到细密的气孔,带着麦香。
    坐下后没多久,陈科冀也回来了。
    接着陆同志的司机也拎回来了一个油纸包,里面是酱牛肉。
    打开后深红的肉纹间透着油光,展开后成了他们这主桌上最亮眼的“加菜”,其他两桌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主要是想分也不够分的。
    大家也都清楚这个菜是人家陆同志拿来给方言吃的。
    同桌的属于是能沾光,其他桌就别想了。
    人到齐后,方药中就招呼大家开始吃午饭。
    方药中拿起公筷先给陆同志夹了块醋排骨:
    “陆同志您尝尝这排骨,我们食堂老王师傅的手艺,色炒得跟琥珀似的。”排骨在瓷盘里晃悠着,红亮的酱汁挂在骨头上,咬下去先是酸甜后是肉香,陆同志嚼着直点头:
    “嗯!这京城的厨师做菜真是没得说,够味!”
    “方言大夫,您尝尝这个酱牛肉!”陆同志指了指专门放在方言面前的牛肉。
    方言点了点头,夹了三片,牛肉入口咸香回甘,筋膜炖得软糯。
    邻桌的崇文医院医生们闻到酱牛肉的香味,忍不住抬眼望了望。中年医生用筷子戳了戳自己碗里的土豆烧鸡,小声跟旁边人说:
    “到底是陆同志带来的,咱们这桌就没这口福。”
    旁边的医生扒拉着米饭,压低声:
    “能在西苑食堂吃顿热乎的就不错了,刚才我还以为他们让我们自己解决呢。”
    中年医生突然笑了,对着众人神秘的说道:
    “老方虽然嘴毒,但是我知道他还是要脸的,这种事儿做不出来。”
    他们悄悄的说话,隔壁方言他们是基本上听不到的,但是方言的耳朵比其他人要灵敏一些,所以就刚好把对方的话听到了。
    有些时候他都不得不感慨,这人不要脸真是鬼都害怕。
    这家伙也是极品,也不知道是怎么和方药中认识的。
    吃饭的时候,陆同志就说起了他们吉林那边的事儿。
    因为在场的人都是中医,他就捡着中药方面说,吉林也是不少药材的道地产区。
    “就说人参吧,”陆同志用筷子比划着,“咱吉林抚松的野山参,那可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以前采参人得拜山神,拿红绳拴着参须,怕它‘跑了’。现在人工种的园参也不少,切片含嘴里,提神得很!”
    方药中放下瓷勺接话:
    “吉林人参补元气最是地道,《神农本草经》里就说它‘主补五脏,安精神’。不过现在用药得讲究,野山参珍贵,一般用园参或者移山参就行,炮制时清蒸或者晒干,各有不同用法。”
    陆同志点了点头,不过他对这个其实知道的也就是一点皮毛。
    听到众人感兴趣他也打开了话匣子,说道:
    “哈哈,除了人参还有鹿茸!”
    陆同志明显是来了兴致,“我们那儿有专门的鹿场,割鹿茸的时候,老乡们说要趁‘二杠’的时候割,就是刚长出分叉那会儿,药效最足。我见过刚割下来的鹿茸,血淋淋的,晒干了切片,泡酒喝能壮阳补肾。前两年有个亲戚腰腿疼,拿鹿茸配着枸杞泡酒,喝了一冬天,开春就能下地干活了。”
    这时候方言放下筷子,擦了擦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药材。吉林的这些道地药材,都是大自然给的宝贝,用好了能解决大问题。就像您侄女这病,要是以后调理,用点吉林的人参、五味子,补补脾肾阳气,也是不错的选择。”
    陆同志听得直点头,又给方言夹了块醋排骨:
    “哎呀方大夫,听您这么一说,我才知道咱家乡的药材有这么多讲究!等我侄女好了,我一定从吉林带点好药材来,给您泡酒喝!”
    方言笑了笑,突然想到现在公司的供货渠道。
    他夹起一片酱牛肉,目光扫过陆同志和方药中:
    “说起来,吉林的野山参皂苷含量比园参高40%,这事儿你们知道吗?”
    “我们研究所去年做过检测,同样重量的参,药效差出半剂药去。”
    陆同志眨了眨眼,放下筷子,纸巾擦了擦嘴有些不解的问道:
    “方大夫您这意思是……”
    方言其实想的是,现在倒是各地都可以供货,等到改开过后,各地的情况又会出现一些变化,虽然有国家单位在里面保底,但是药材这块儿难免会受到冲击。
    于是方言话锋一转,就说起了目前自己所在的华夏中医研究院秘方研究所,药材供货渠道的事。
    方言是很少在外人面前说这事儿的,一般人甚至都不知道他手下还有个秘方研究所。。
    方药中和陈科冀听到他说这事儿,都有些惊讶,不明白方言是想干什么。
    其实他们还不知道,方言是在未雨绸缪。
    计划经济下药材公司“统购统销”,药农种植与市场需求脱节,常出现“药贱伤农”或紧缺药材高价抢购,比如80年代云南三七暴涨暴跌。
    而且国营渠道重“指标数量”轻品质,导致道地药材流失,比如吉林人参被低档园参替代,改开后日韩药企以资本优势垄断优质产区,像是后面吉林人参70%经韩商转口,收购价压至成本线。
    方言是打算,这时候是非市场化交易,走体制内通道,通过研究所向吉林国营药材公司发正式采购函,陆同志在地方协调优先供应优质药材如特级人参、鹿茸,流程上属于“公对公”,等到改开正式开始,地方政策变动,方言依旧可以拿到一条稳定的药材渠道,保证自己中药材质量。
    他们公司赚到的钱也可以反补这些地方药材基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后世就是因为好多这种循环没有了,所以中药材基地好多的药材都卖不出去,或者就是被国外的人压价。
    这里面其实是有成功案例的,在1982年同仁堂与吉林集安参农的“定向种植协议”,使边条参优质率从40%升至80%。
    当然也有失败案例,1985年上海药材公司未建立反哺机制,导致浙江元胡产区改种水稻,引发1988年药材紧缺。
    短期方言是想依托陆同志地方资源加上他研究院国家队身份,可在吉林那边贵重道地药材品类上形成闭环,保障公司产品用药品质。
    这东西不光是以后要卖到国外赚外汇的,更是有国内这么大个市场。
    更何况这些药材卖给国内的公司,是做成药赚外汇。
    如果是直接出售给国外,人家就拼命压价,最后吃亏的还是咱们自己人。
    方言对着陆同志说道:
    “眼下研究所承担着卫生部的新药攻坚任务,需要道地药材作临床支撑,可如今各地供的货参差不齐,检测三斤挑不出一两达标的,若是吉林能定向供些特级药材,既解了国家项目的急,也是给咱国内的药材争口气!”
    方言说的当然有些夸张了,现在的供货渠道品质是经过筛选的。
    不过他就是要把话说的严重一些,把采购的需求拔高到国家任务,让陆同志后面协助起来变成政治正确。
    <div id=“pf-15812-1“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而且给国家争气,也是他们吉林那边的药材帮忙,对于陆同志来说,这也是一项政绩。
    “这……”陆同志大概也是没想到方言居然突然提这个。
    他都没有准备,一时间还真是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方言继续说道:
    “您放心,这都是公对公零风险,所有流程都按照国营单位的走账程序来,不会是我们的私人交易,在场的其他人也可以作证,大家都是听到的。”
    “而且我们这个项目是给国家赚外汇的,能够拿出比市场价更高的收购价,溢价的部分可以设立药材品质改良资金,我们可以派中药技术员帮助当地增产提高品质,免费培训中药材的生产种植,炮制,保存。”
    “并且我们研究院可以每年向吉林提交《道地药材临床增效报告》,助其争取国家“中药材现代化基地”试点。”
    方言对着他点到:
    “这个可是正儿八经可以看到的政绩……”
    当陆同志犹豫时,方言压低声音给出致命一击:
    “您想想,同样的鹿茸,现在供销社收一级品是多少钱一公斤,可要是贴上‘国家急抢救用药指定原料’的标签,将来出口能不能卖到三倍五倍?这差额落回参场就是工人工资,落到县里就是柏油马路,但要是被外商低价收走呢?你们就只有那一点外汇。”
    方言策略很简单,用具体数字揭穿外贸困局,将合作收益转化为民生政绩(修路、涨工资),直击地方干部核心诉求。
    陆同志这类地方干部最吃国家任务和乡土荣誉这套组合拳了,果不其然听懂了方言的话后,他顿时就进入了思考的状态,方言也不打扰他,自顾自的吃了起来。
    该说不说,这个土豆炖鸡还挺好吃的。
    就是鸡太少了点,而且这还是大家都不好意思吃的情况下。
    方言想起来自己早上出门的时候,还让老婆弄两只母鸡晚上好炖人参。
    哦,对了,那人参也是吉林产的。
    就在方言一边吃饭一边放空自己思绪的时候,陆同志说话了。
    他对着方言说道:
    “这事儿我自己一个人说了不算,不过我感觉能做。”
    “不知道能不能让研究院那边出一个详细的章程,写在纸上让我带回去。”
    方言听到对方松口,当即回过神来,笑着答应到:
    “当然没问题了,待会儿我就去给院长打电话。”
    这时候一旁的方药中小声提醒到:
    “赵锡武院长下午要过来。”
    方言恍然:
    “哦,那更好,我直接去找院长说这事儿,然后出个文件来。”
    说完对着陆同志保证:
    “我会尽快做好送到您手里的。”
    陆同志说道:
    “这个不着急,这次我是请了假过来,专门带着侄女看病的,我肯定是要看到她脱险并且康复的差不多才回去。”
    方言听到他居然打算陪侄女到这个程度,一时间有些惊讶,这亲属关系也太亲了吧?
    方言突然有点担心陆同志可能翻车的地方。
    他斟酌了下还是问道:
    “陆同志,我其实有个疑问,为什么是您带侄女过来?他父母呢?”
    陆同志倒是没有在意方言的这个问题,他直接就说道:
    “嗐,她十一岁的时候,家里的父母就意外牺牲了,然后我就把人接到我家里,当做自己家闺女一样养到现在,她读书工作什么的,都是我操持的。”
    “不过这孩子也和她爸妈一样命不好,这么年纪轻轻的就得了这种病,一直医了两年时间一直都不见好,也还好到京城来了,虽然有些曲折但是遇到您了。”
    方言听到这里才算是明白了。
    人家基本上是父女关系了。
    接下来吃过中午饭,食堂那边的米油粥也熬好了,方言他们提着东西,再次和方药中他们一起回到了病房里。
    方言掀开保温桶的瞬间,米油粥的香气就顺着热气漫开,那是小米特有的谷物甜香,混着姜丝的微辣,在病房里驱散了消毒水的味道。
    患者靠坐在床上,看见桶里那层亮晶晶的米油,眼睛先亮了:“就是这东西!跟我奶奶以前熬的一个味儿!”
    方言他们倒是吃饱了,这姑娘刚才就喊饿了,这会儿说话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方言接过护士递来的白瓷碗,用木勺轻轻撇去表面的姜丝,舀起最浓稠的米油:“慢点儿喝,刚熬好还有点烫。”
    患者吹了几口气才小口喝下,喉头轻轻滚动,眉头却舒展开来。
    然后也不说话,开始一个劲的闷头吃起了她的午饭,看得出来这是真的饿了。
    没一会儿就吃完了一碗。
    她盯着床头柜上的放着的保温桶,还有些意犹未尽。
    “还想喝吗?”方言拿起空碗晃了晃,患者立刻点头,眼睛却瞟向保温桶里剩下的半桶粥。
    陆同志见状就要去盛,被方言拦住:“等一下,先看看舌苔。”
    患者听到后赶紧配合。
    他用手电筒照向患者口腔,舌面薄白苔已褪去大半,露出淡红舌质,但舌边仍有轻微齿痕,提示脾虚湿浊未净。
    “再喝半碗,不能多。”方言接过陆同志手里的勺子,特意舀了半碗偏稀的米汤,“米油虽补,但滋腻碍脾,您现在就像刚睡醒的人,吃太饱反而困乏。”患者有些不情愿,但见方言舀的确实不多,才小口喝起来。
    陈科冀在一旁补充:
    “就像耕地,刚把板结的土松了,不能马上撒太多种子。”
    “刚才排便后腹围小了两指,但脾胃运化力还弱,得让胃气慢慢‘醒透’。”
    这边她吃完了过后,躺回床上。
    过了大概几分钟第二碗药也送过来了。
    还好方言他们刚才控制了她的量,要不然这会儿恐怕是喝不下去了。
    等到第二碗喝下去过后,患者顿时打起了饱嗝。
    方言开始给她诊脉。
    方药中对着方言问道:
    “怎么样?”
    方言摸了一会儿说道:
    “右关脉比午饭前浮取有力,沉取仍是有些虚,不过正在恢复中。”
    转过头方言又检查了她身上的淤斑,确实又暗淡了一些。
    护士这时候拿着皮尺过来测量患者水肿的腿,数据上确认小了一些。
    “想不想睡会儿?”等到量完,方言调整床头高度对着她问道,患者却摇摇头:“不困,就是身上轻飘飘的。”
    陈科冀笑着解释:
    “这是湿浊去掉了,身子没那么沉了。就像挑夫卸下了重担,一时还不习惯轻省呢。”
    接下来大家也没守着了,方言去找赵锡武办事儿。
    崇文医院的人见状,也走了大部分人了,只留下两个医生在这里守着,他们守着功劳多少都会有点,要是走了那可就真没了。
    方言那边的进展也很顺利,在下午和赵锡武院长商量过后,他直接让方言帮着他坐诊,然后就去打电话和其他人商量去了。
    方言这边被抓了壮丁,还得感谢人家赵院长,下午就在赵锡武的门诊接诊,本来挂专家号的人看到是个小年轻还以为找错地方了,结果看到是方言后,顿时像是捡到钱似的,高高兴兴的就让方言给看了。
    下午这会儿也不是什么紧急的病例,都是一些慢性病,方言治疗起来也算是得心应手,等到下午下班的时候,赵锡武就像是卡点一样,准时出现在了门口,笑嘻嘻的对着方言说已经通过了。
    接下来就准备给陆同志书面文件带回去了。
    虽然感觉老头故意让自己在这里顶班,但是方言的想法算是被完成了。
    感谢了赵老,方言再次回到那边的病房里,对着陆同志说了这边的情况。
    只是这个书面文件大概率是明后天才会出来,当然时间还早,陆同志要等着自己侄女康复的差不多才走,也不急这会儿。
    另外这边,他侄女的情况,在方言离开前做了最后一次检查,非常顺利,这会儿基本上已经脱险了,接下来就是熬人的陪护了,当然了这和方言就没啥关系了。
    接手的人是陈科冀同志。
    方言和他交接一番后,祝他守夜顺利,接着就和众人告别,下楼去开车去了。
    今天本来是过来见习的,结果又被抓壮丁上午抢救人,下午给人带班。
    大概只有他们班上的其他人才会羡慕。
    这边方言开车回到了协和,先去后勤加了个油,然后放好车刚好看到老胡和他媳妇走出来。
    刚一见面,就听到老胡说道:
    “你们家来客了,内蒙古来的。”
    ps:6000字基本章更新完毕。
    晚点还有加更。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