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国舅 - 第689章 谁更重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89章 谁更重要?
    内廷会议。
    怀恩是在朱祐樘多番派人催促下,才匆忙带着司礼监几人前去乾清宫面圣,与他们同时到达的还有内阁代表徐溥。
    如此一来,徐溥就没法提前跟怀恩通气了,等于说双方都不能完全明晰对方的立场。
    会议开始。
    朱祐樘看着分别落座于龙椅两侧的大臣,朗声道:“今天朕很高兴,李卿在西北击退鞑靼人,大扬我大明国威,可喜可贺。在这之前,朕还很担心他能不能胜任此差事,一度忧心忡忡。”
    徐溥一边倾听皇帝说话,一边留意皇帝的气息和身体状况,以确定皇帝究竟是在装病还是真的病了。
    结果一番观察下来,终于确定皇帝的确是病了,这会儿形容憔悴,声音沙哑不说还时常咳嗽,明显是因风寒所致。
    怀恩朝对面的徐溥看了一眼,微微扬了扬下巴,好似在问,你不出来发表见解吗?
    覃吉却率先开口了:“陛下,是否应该派人去把张国丈请到宫里来?他对此战知晓甚多,或由他来解读战事,能更方便朝廷做进一步安排。”
    此话明显有意在针对怀恩。
    怀恩怎么也没想到,覃吉会在这时候跳出来,公然跟他唱反调。
    李荣质疑道:“覃公公,此时叫一介外臣入宫来商谈军机大事,怕是不妥吧?再说陛下龙体欠安,需要多休息,咱们把事大致说明白便可,何需那么麻烦?”
    覃吉叹道:“这不是看先前咱内部商议,没拿出个好方略,所以才想着请张国丈来问询一下么?”
    李荣一听顿时来气。
    心说听你这话里的意思,分明是在质疑我们的能力,且跟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我们所求不就是让外戚远离决策层么?
    你可真会揣着明白装糊涂!
    朱祐樘道:“不必了。岳父他老人家重病在身,一时半刻好不了,暂且就不劳烦他了!要是真有什么重大变故,我会派人去问询对策。”
    这下所有人都明白了,谁才是最重要的决策层人员。
    你们先商量,如果结果明确,且能带来正向反馈的话,那就不用去劳烦我那岳父。
    如果你们不行,最后连个应对策略都拿不出来,甚至搅成一锅粥,那我就不得不劳驾正在病中的老岳父。
    怀恩打量对面的徐溥,目光犀利,好像在说,为了你们文官集团不被一个外戚拿捏,现在就要看你的临场发挥了。
    要是你们拿不出对策,那就怪不得人家张来瞻登堂入室。
    徐溥会意地站了出来:“陛下,臣听闻张学士顽疾缠身,且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不知是否有此事?”
    “啊?”
    朱祐樘没想到徐溥的关注点如此奇特,当即好奇地问道,“徐阁老是如何知晓的?”
    徐溥叹息道:“之前刘学士曾亲自前往他府上探视病情,乃听其家人所言。”
    朱祐樘问一旁的覃吉:“老伴,真是如此吗?”
    覃吉显得很尴尬。
    之前就说可能是传染病,但那位张国丈坚决不承认,就在那儿一通掰扯,我上哪儿知道他得的到底是什么病?
    “这个……”
    覃吉还是比较实诚的,不知道就不说,但另一方却自称是张峦家人对外人言的,情理上来说刘吉和徐溥断不至于会为了这点儿小事便扯谎,这就让他很难办了。
    怀恩道:“都怪奴婢最近身体不佳,以至于好像成了瘟疫源头一样,令宫中不少人都沾染了疾病。
    “奴婢身体不支,还望陛下能恩准,及早回乡静养。”
    还没等开启西北边事的话题,就先谈到了张峦的病,以及怀恩请辞之事。
    朱祐樘摇了摇头,道:“大伴对朝廷太过重要,日常那么多政务,没有你辅佐的话,我应付不过来。求大伴多停留些日子,让我多适应适应。”
    怀恩道:“陛下实在是折煞老奴了。”
    徐溥赶紧起身行礼告罪,道:“都怪臣失言,请陛下恕罪。”
    朱祐樘道:“徐先生,你大可不必如此。其实自岳父入朝以来,他就一直在奔波劳碌,可说是积劳成疾,无论他得的是什么病,朕都会让人全力医治。且他自己就是当世名医,想来会对自己的病情有所掌控。”
    张峦积劳成疾?
    请问他“劳”在哪儿?
    不但怀恩和徐溥这么想,连平时帮衬张峦很多的覃吉都在腹诽,皇帝说张峦积劳成疾也太过于牵强了。
    可不管怎样,人家皇帝就是觉得他岳父很劳累,还因此病倒了,为此还感念张峦的功劳,谁又能如何呢?
    朱祐樘继续道:“就好像这次,乃岳父窥测出天机,算出鞑靼人进犯的大致时间和地点,让李卿领兵西去,如此既送了衣物和钱粮到西北各军镇卫所,还给了鞑靼人当头一棒,浇灭了鞑靼来犯的野心。居功至伟啊!”
    徐溥提醒:“陛下,鞑靼人并没有退走,反倒是在李孜省领兵回退到关内后,后续尾随而至,以偏关地方上报,鞑靼此番来犯至少有万骑,不可轻视。”
    “有那么多吗?”
    朱祐樘求证一般问道。
    怀恩点头道:“具体是多少,还有待观察,不过偏关地方的奏报的确是如此说的。”
    朱祐樘会意道:“幸好是提前发现,并安排得当,不然被这大批外夷来犯,边关百姓还不知要承受如何的摧残。
    “眼下既有先前大胜作为保障,还有李孜省和朱永两路强军,配合地方兵士,必定能将鞑靼人击退,还边疆安宁。”
    徐溥道:“陛下,臣特地去问过左都御史马文升的意见。”
    “哦?”
    朱祐樘好奇地问道,“问他作甚?其中有什么讲究吗?对边事不解,不应该去找兵部同仁问问?也是因为我生病,不方便见太多人,不然的话,我会于此时把人都叫过来,详细问询一番。”
    徐溥显得很感慨:“马文升曾在西北履任多年,治军严谨,更对偏关地方道路和关卡等了如指掌。”
    “哦对。”
    朱祐樘点头道,“我早就听说马卿家是个有能力的人,所以特意把他请回朝中并委以重任,希望朝中官员都跟他一样优秀……不知他对这一战,有何评价?”
    徐溥道:“马文升的总结是六个字:得胜易,守胜难。”
    “怎么讲?”
    朱祐樘皱眉问道。
    徐溥继续道:“以马负图的见解,既然鞑靼人没有选择撤兵,而是继续南下侵犯我边塞,就说明他们提前做过探查,对大明在偏关周边有多少兵马布防,基本上都是清楚的,且认为大明在偏关一线无力阻挡鞑靼南犯。”
    朱祐樘听着就很不爽,问道:“我大明边军,连鞑靼人寇关都无法抵御?那如何保卫疆土?鞑靼进入关口后,还不得横行肆虐?”
    徐溥道:“据马负图所言,自成化十六年之后,偏关关口便有多处破损,周边的城塞也已有几十年未曾修缮过,导致关口防备极为松懈……鞑靼人经常从此处进入外关,掠夺一番后从容撤走。”
    “为何不修建,堵住缺口?”
    朱祐樘问道。
    这问题,让徐溥不太好意思作答。
    修不修的……
    人力物力,朝廷一样都保证不了,那还怎么个修法?
    真当展开一项工程不需要银子的吗?
    ********
    第三更到,求保底月票!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