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国舅 - 第691章 军机参谋(求月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91章 军机参谋(求月票)
    听徐溥叽叽歪歪说个不停,朱祐樘心下恼火,问道:“听徐阁老之意,若是不挑起这场战事,鞑靼人就不会南犯,就不会毁坏庄田咯?”
    怀恩并不知皇帝那边有私人顾问在后面运筹,只是以“相对公允”的态度,好像是偏帮皇帝般,出言解释道:
    “回陛下,按照边疆敌我间长期形成的默契,一般鞑靼人不会乱来,也是怕大明军将出关塞对他们行报复之事。鞑靼人过去几年就算偶有犯境之举,也不敢过分张扬。”
    朱祐樘道:“是因为曾经王越、朱永等人屡屡出关北上,令鞑靼人闻风丧胆么?”
    怀恩琢磨了一下,似乎非如此无法做出解释,只得道:“好像是可以这么说。”
    朱祐樘点头道:“先前王越在安陆地方上奏,请朝廷赦免他的罪行,我已同意了这件事,但后续未继续关注。眼下我觉得他对朝廷是有突出贡献的,或可酌情将其调回京城叙用,诸位有何意见?”
    “陛下……”
    怀恩一听当即便提出反对意见,“此乃先皇钦定铁案,如今陛下赦免其罪行,让其回乡颐养天年已是皇恩浩荡,为何要调来京城呢?”
    朱祐樘不悦道:“是你们说,如今边疆对四夷的震慑力度不足,会令鞑靼人疯狂展开报复,甚至还会有蹬鼻子上脸的情况出现。找个能用得上的老臣,先住在京师,找个合适的时候叙用,恐吓四夷,令其不敢动弹,不挺好的吗?”
    “这……”
    怀恩微微皱眉。
    显然怀恩从来都不否认王越的能力,还有他曾取得的丰功伟绩,但唯独对王越这个人的为人有一定成见。
    王越太喜欢攀附权贵了!
    而他怀恩虽为权贵,但并不喜欢被人追捧,更跟王越没几分交情……更为关键的是,他怀恩马上就要死了。
    要是王越回朝,投奔的一定是目前正得势的张峦。
    这可并非如怀恩所愿。
    徐溥听出怀恩的反对态度,当即便道:“陛下,有关王越的案子,是经三法司定谳,并由先皇钦定,乃是延续多年的铁案。若是如今贸然更变其判罚,只怕会令朝中人群起非议,于陛下威名有损。”
    朱祐樘问道:“先皇有留下过什么纸面上的条款,说是不许赦免王越吗?”
    “这个……并没有。”
    徐溥摇头道。
    朱祐樘点头道:“既没有,那就不能以一时的罪过来定一个人的余生,况且王越已上了年岁,就算调往京中,多也是以参详军务策的方式存在,并不一定非要回朝为官。
    “眼下朝中对于军务等事多有争议,有个经验丰富的擎天巨擘从旁出谋划策做参考,我认为是合适的。”
    徐溥听到这里,就算心中再反对此事,好像也找不到理由了。
    赦免王越罪行,其实在文官集团看来并无不可,只是让王越直接回朝为官……此事就存在较大争议。
    再怎么说王越也是文臣出身,规矩基本都是懂的,多数时候都会自觉地遵守,对大局无碍。
    “怀大伴,这件事由你去草拟诏书,没问题吧?”
    朱祐樘看向怀恩,郑重其事地问道。
    怀恩虽然很无奈,但还是道:“陛下早有赦免王越之意,且先前已派人前去通知,如今他或已在回乡的路上,如今只是将他召来京师罢了,费不了多少工夫。”
    “那就好。”
    朱祐樘颔首道,“先前说李孜省到偏关后,对地方防务形成影响,容易对军令形成传达上的误解和冲突,是吧?”
    怀恩道:“是的。”
    朱祐樘随即道:“那我认为,就直接以李孜省为山西巡抚,暂领山西地方军务,主持偏关周边防务等事,如此军令不就能做到通达了么?”
    “陛下,贸然以李孜省为山西巡抚,只怕会令军心不稳,人心不服。”徐溥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给李孜省一个佥都御史的职位,已属于不可忍受之事,现在竟还要给李孜省补个实缺,让其去领山西一地防务?
    朱祐樘侧过头问道:“怀大伴,如今的山西巡抚是翟瑄吗?”
    怀恩一怔,先往覃吉那边瞅了一眼,这才道:“是的。头年里左钰调大同后,就是以翟瑄为都御史,领山西地方军政之事。”
    朱祐樘点了点头,道:“那就以李孜省接替他,将翟瑄调京叙用。”
    “陛下,如此人事安排,是否应当等朝会上再议?”
    怀恩提醒。
    眼下在没有经过任何朝堂流程的情况下,直接委命一个新的山西巡抚去接替原先的巡抚,既不是任满调往旁处,也不涉及到过错或是正常履职,这就应该集思广益,经朝臣商议后再定为妥。
    朱祐樘苦笑道:“以我这孱弱的身体,明日还能参加朝议吗?咳咳……”
    怀恩还是硬接了一句:“或应该以吏部的意见为准。”
    朱祐樘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道:“如果说需要朝中诸位卿家意见,那今日朕在这里问策,又有何意义?有关让李孜省接任西北某一地巡抚之事,其实是我在年前就曾设想过的,只是为诸位卿家反对才作罢。
    “如今李孜省已取得军功,且有守御偏关的职责,临时委命他巡抚山西、偏关等处,等战事结束,再调他回京,有何不可?我想,这已是当下最合适的安排了。”
    徐溥联想到年前最后一次朝议,在有关李孜省人事安排的问题上,群臣跟皇帝吹胡子瞪眼的那一幕。
    他感觉到皇帝当时应该是憋着一口气。
    新皇登基,手头的权力还不牢靠,无论当初朱佑樘对于李孜省的人事安排有多不合理,群臣对皇帝的威逼是实打实的,心里的阴影必然存在,且影响深远。
    如今李孜省真的在西北扎稳了脚跟,取得一场像样的胜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皇帝也受到鼓舞,好像斗气般非要安排李孜省巡抚山西,一切就显得合情合理。
    说白了,这就是少年郎想证明自己的眼光而已。
    徐溥马上意识到,自己作为东宫讲官出身的官员,在这个关键时刻,要是不跟皇帝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很可能会被皇帝疏远。
    就好像现在……
    皇帝就多采纳张峦的意见,而对朝臣和司礼监的意见都显得很抵触,他必须要做出改变才行。
    ********
    继续求保底月票,拜谢!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