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常茂,能有什么坏心思? - 第20章:御史大夫陈寧发难,淮西之案,开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奉天殿內,庄严肃穆,金龙盘绕的龙椅之上,朱元璋端坐其中,周身散发著令人敬畏的威严之气。
    太子朱標身姿挺拔,站立於龙椅之下,昂首挺胸,神情间既有对朱元璋的敬重,又隱隱透露出储君的气度。
    左右两列臣子鱼贯而入,缓缓踏进这象徵著权力中枢的奉天殿。
    他们目光齐齐投向高坐龙椅的朱元璋,而后整齐划一地躬身行礼,声音洪亮而恭敬:“臣等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群臣叩拜的声音在大殿內迴荡,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眸中泛起一抹不易察觉的满意之色。
    心中暗自更是暗自感慨,这便是执掌天下的无上权力,身为亿万人之上的皇帝,所拥有的尊崇与威严。
    毕竟,无论当了多少年的皇帝,每一次上朝,每一次行使权力之时,朱元璋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满足与自豪之情。
    忆往昔,他朱重八出身一介布衣,歷经无数艰难险阻,披荆斩棘,最终登临这天下最高之位,坐拥万里江山。
    几千年以来,能从如此低微的出身登上皇位者,唯有他朱元璋一人,这又怎能不让他感到无比自豪!
    “眾爱卿平身。”朱元璋微微頷首,缓缓摆了摆手,声音沉稳而有力,示意群臣起身。
    一眾朝臣这才纷纷直起身来,再次行礼致谢:“谢陛下。”
    不过,在这朝堂礼仪方面,倒是曾发生过一段小小的插曲。
    洪武二年的时候,朱元璋对那千篇一律的“万岁”朝词渐渐心生厌倦。
    於是,朱元璋下旨经过多方商议裁定后,最终定下了新的朝词:“天辅有德,海宇咸寧,圣躬万福。”
    只可惜,这句新朝词仅仅推行了半年时间,朱元璋便借著礼部与太常寺的上奏,恢復了以往的旧制,重新將朝词改回了“三呼万岁”。
    这其中的缘由倒也简单,只是因为在古代,通用语的发音教学並不规范,朝中大臣又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口音各异。
    每次喊新朝词的时候,总是难以整齐划一。
    而参差不齐的声音,实在是有失朝堂的威严庄重,让朱元璋很不满意,所以才又改回了原来的“三呼万岁”。
    眾臣归位后,朱元璋身边的总管太监王景弘朝前踏出,高声喊道,“有本奏来,无本退朝。”
    王景弘话音落下,御史大夫陈寧便是一步踏出,“启奏陛下,臣有奏。”
    陈寧的这一举动,瞬间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奉天殿內原本那压抑而静謐的气氛,也因他的开口而泛起了一丝涟漪。
    有奏却无本,显然是来不及撰写奏章,如此想来,不出意外的话,陈寧要奏明之事应该就是刚刚在午门所发生的那一幕了。
    御史中丞刘伯温微微眯起双眼,敏锐的直觉让他心头一紧,不禁皱了皱眉头。
    而平日里一贯老神在在、稳如泰山的李善长,此刻也微微侧头,有意无意地瞥了一眼御史大夫陈寧。
    这道眼神深邃而莫测,让人捉摸不透李善长心中所想。
    常茂见到这一幕,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脸上满是不屑与从容,浑不在意,只是静待陈寧发难。
    而一旁的唐胜宗,脸色却瞬间阴沉如墨。他的眼眸中陡然迸发出一抹森然的杀意,如同一把利刃般直直地刺向御史大夫陈寧。
    那眼眸之中满是愤怒与寒意,仿佛在警告陈寧不要轻举妄动。
    毕竟,在唐胜宗看来,陈寧此时上奏,极有可能是要將午门之事公之於眾,而这无疑会让他陷入不利的境地,因此对陈寧的杀意,瞬间达到了顶峰。
    而高坐龙椅上的朱元璋,將这一切细微的反应都尽收眼底,他微微眯起眼睛,那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玩味之色。
    都说是眾生百態,可瞧瞧这奉天殿內,平日里一个个威风凛凛、道貌岸然的达官显贵们,此刻却各怀心思,丑態毕露。
    对此,朱元璋心中暗自冷笑,心中想著,这朝堂之上的爭斗,又何尝不是一场精彩的戏码。
    “奏。”王景弘扯著那尖细且高亢的嗓子,再次高声喊道,声音在奉天殿內嗡嗡作响。
    这一声令下,整个大殿瞬间安静得落针可闻,眾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御史大夫陈寧身上。
    陈寧微微挺了挺胸膛,向前迈出一小步,清了清嗓子,抬眼望向高坐龙椅上的朱元璋,拱手开口。
    “陛下,今日午门之外,郑国公与延安侯发生了激烈爭执,实有失朝廷体面。”
    “而且,据臣所知,此次爭执似因私人恩怨而起,却在这朝堂之外,天子脚下公然发作,如此行径,若不加以惩戒,恐难以服眾。”
    “更有损我大明律法威严与朝堂纲纪,不可轻忽,还望陛下明察並加以惩处,以儆效尤。”
    陈寧上奏之时,声音清晰洪亮,不卑不亢,倒是有一股子清流之范。
    不过,这也属於御史的职权。
    作为御史大夫,陈寧肩负著监察百官、弹劾不法的重任。
    而今日在朝堂之上奏报常茂与唐胜宗之事,正是陈寧履行职责的体现。
    御史之职,本就该如陈寧这般,不畏权贵,敢於直諫。
    可这当真是陈寧不畏权贵,敢於直諫?恐怕也不尽然。
    毕竟,午门之外,那是天子脚下,一举一动又岂能瞒得过朱元璋的耳目?
    这位开国帝王,心思深沉,在这朝堂內外布下的眼线如同蛛网一般,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朱元璋的掌控。
    而陈寧此举,无非是锦上添,给老朱留下一个好印象罢了。
    因为,陈寧深知朱元璋对朝堂纪律和臣子的忠诚极为看重,此次在朝堂之上公开奏报常茂与唐胜宗的爭执。
    既能彰显了自己履行御史职责的恪尽职守,又能让朱元璋看到他对朝廷纲纪的维护。
    如此一来,朱元璋定会对他陈寧另眼相看,说不定还会给予嘉奖和重用。
    同时,陈寧也是在向朱元璋以及诸多大臣表明,御史台永远都是维护朝廷公正、监察百官的坚实力量。
    “郑国公,延安侯,陈寧所言,是否属实?”朱元璋微微抬起眼眸,轻声道,那声音虽轻,却仿佛带著一种不容置疑的威势,在奉天殿內悠悠迴荡。
    淮西之案,也该因此作为开端!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