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崇禎二年重建大明 - 第一章 明崇禎二年
第189章 如何平衡皇商和官吏?
崇禎十四年,一直拖到九月中旬,使者们从南京城算是在监视中游歷了一番,在请监视他们的官差,替他们採买一些纪念物品后,就带著自己的贸易协议一同离开了。
这一趟对他们这些使者来说,已经是达到各自目的了,尤其是英国人,得到了一个苏门答腊南岸港口的初期建设,和一处十顷土地的永久仓库。
这让英国使者也很有面,另外两个港口建设还是明朝自己负责,独留他一个。
当然这一点有朱由检自己的考量,他很想提前干涉到欧洲事务,比方说,延长欧洲的三十年战爭,来通过一枚棋子“英格兰”,来搅动欧洲,继续削弱欧洲的实力。
英格兰的五六百万人口,不大不小,比不上法兰西,也不是欧洲哈布斯堡王朝的对手,但有利於明朝对它的控制。
一个十公顷的港口仓库利润,对明朝来说根本不算什么,皇帝也不指望这点租赁,他不差这点钱。
肉包子打狗!
拉拢英国人,利用英国人,到时候贸易对於西方来说,极其关键,只有外来的白银、黄金持续的流入,他们才能够继续保持强大军力,在欧洲的战场上保持对对手的优势。
法兰西逐渐的崛起,干涉新教派支持者和哈布斯堡王朝的战爭,各国战爭费都已经大大超出预期,陷入疯狂的欠贷中。
钱,外来的钱,对於整个欧洲各国来说,都是续命用的紧要。
现在和明朝的贸易协议达成,往后一大笔的税收进项,也终於都定下来了。
使臣们心满意足的离开,对明朝而言,也並非没有获利的地方,朱由检当然是一力推动。
贸易需求大於一切,你只要运来贸易的是欧洲先进的商品,对明朝的利弊显而易见。
明朝將来也一定需要更加精密的技术,朱由检没办法精细化的东西,都需要舶来品的工艺来推动。
比方说欧洲的钟表、火炮製造、焊接工艺、乃至天文学和地理学,都不是朱由检一个人能够弥补给大明的,这些东西都需要新的知识提供给工匠们。
崇禎十四年的整个九月份,內阁都在討论,该如何对长城沿线这一百万官兵进行动作长城沿线至少要拆四十多万人出来,进入各个明朝边外地区,在关键路线节点进行分屯、驻驛站才行,光靠內地商人的驛站,显然弥补不了,只能用官兵。
另外就是商议驻屯到各地官兵的费,这肯定也是一笔天文数字,朝廷这些年动輒钱大手大脚,国库都要亏空了,已经到了必须得精打细算才能过日子的地步。
这一口气把四五十万进行分屯筑堡,变成军事驛站,专门给朝廷的官兵传令做转圜,
同时安置大量的马,供给传递战报。
好处非常明显,按照兵部的估计,从漠北的贝加尔湖屯堡战报,如果要到南京,正常情况下需要两个月多几天,而一旦朝廷实行实堡的骑兵兵驛,传递战报是可以压缩到一个半月以內的。
效果显著,接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得到节省,等於是边地也变成关內一样,可以进行八百里加急。
洪承畴回到南京,也就是接替了孙承宗的担子,孙承宗则被朱由检放到吏部,替自己管一管文官们。
更部是明朝现在最臃肿的部门之一,作为吏部的主官,一方面要安抚百官,从高到低都得照顾到,又得安抚皇商。
皇商们现在在皇帝扶持下,形成的商会和文官们彼此是很不对付,有的人可能站队到商会这头,给文官们使绊子,有皇权撑腰,包揽一些权利。
有的则认为大明朝乃至全天下,现在依旧是文官集团的天下。
皇帝现在只不过是利用商人,来加以制衡文官而已,到时候利用价值没了,皇商就像阉党一样,会被皇帝一下子全从朝廷拔除。
想要管理好吏部,没有一位德高权重的权臣是不行的,孙承宗作为韩之后,皇帝拿来遏制百官的四朝老臣,他管吏部和作为首辅存在的温体仁之间,关係就显得十分微妙。
这次的新贸易港就是个例子,苏门答腊南岸以及马六甲、澳门开放三处新港,允许外夷周转货物,建立贸易口岸。
这在將来,这必然会是三个巨大的商业中心,皇商第一时间得知宫中使者们和皇帝的谈判信息后,就紧盯著三处港口马上需要的新税官官位了。
都想把这三个税官位子拿捏到自己的手上,
此中关於税官的任命,商会的皇商和大明的吏部文官咬的很死,吏部绝不肯让出来,
皇商们明里暗里,也是和吏部官员们有著各种谈判和衝突。
朱由检平时没什么心思放在权谋上面,他非常忙碌,对二者进行平衡的事也就落到了孙承宗身上。
孙承宗看待权利和財富,他曾和皇帝奏对过此事,一次奏对谈了一整天时间。
午饭在宫里吃,晚上由宫里的大太监给他掌灯,可以说是推心置腹,聊了天朝的未来,老臣对此忧心性怖。
对於皇帝的內阁新制度,孙承宗表示认同,否则將来的首辅很可能,其本身就是有钱的豪绅。
在政务的阁议中,特意加入的投票,可以平衡商人进入时政的一些弊端,削弱首辅的权利。
但孙承宗也认为,商人不能干预更多明朝政治,比方说地方上的封疆大吏和皇商,应该需要有其他权利者,將二者拆开,做多方的制衡,朱元璋就是这样,所以有了兵部中的兵备道。
而遏制兵备道的就地贪墨,所以需要户部进行控制地方县府的税务和积仓粮食,避免朝廷被地方和商人所蒙蔽。
孙承宗忧心的认为,这个结果会非常恶劣,甚至危及皇权。
哪怕皇商本身被朱由检弄得,和皇帝本人已经是高度绑定,这对於大明朝的后世之君,也是非常危险的。
孙承宗的提议其实就是对朝廷的私產公开,將整个大明朝廷的六部各部的销和拨银,都给公开了,连民间的百姓,有心者都可以细查到每一分每一毫。
法子很简单,朱由检也觉得这会是个好办法,但是真的要做好这一点,的確很难。
朝廷各方面都公开,看似能够杜绝大明官商勾连,但实则效果有限,商人依旧有的是办法参与到兵部和户部之中。
並且还可能给皇帝带来其他的麻烦事,所以並不能立刻推下去。
皇商们想办法混进吏部,以方便掺和进朝廷內的更多事情,是皇帝为了打击东林党等集权势力,而生拉硬拽出来的势力。
这股势力依附於皇帝存在,的確对后世之君,很可能反而是个威胁。
朱由检也只能说將此事交由孙承宗,让他儘可能的想个万全之策,只不过朱由检也让这位老臣不用太急,官吏之事本就是非常难以平衡的,新制度的事情让他慢慢来就好,从容来做,办不成也没事。
崇禎十四年的九月,朝廷为了派出一支能够接手中美洲土地的远征队。
东江镇的舰队、寧波舰队的七十几艘舰船,以东江镇的一千名明朝官兵和两千五百人的百姓,远赴重洋,前往中美洲。
这一趟距离非常遥远,一些西班牙籍的海员和大量葡萄牙兵在舰队中,充当明朝的嚮导。
这些船舶有皇帝草绘的海图,和西班牙人提供的的海图,先进入琉球补给必要的煤炭和粮食,隨后直接向中美洲进发。
中美洲卡塔戈区域不是关键,大明朝刚刚到也是在沿岸筑造沿岸城镇,再就是开挖港口,至於卡塔戈这块地,朱由检也是与统兵出海的文官叮哼瞩託,对其控制当地寄予厚望。
並言明到了地方修筑好城镇,派船舶回到明朝,这样才能让大明更快的朝中美洲输送后续的官船和汉民。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