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 第224章 推恩法
第224章 推恩法
鹤峰土苗是鹤峰土苗,湘西苗部是湘西苗部,二者亦有分别。但实际上只要聂宇纳了一个土苗妃子,那起码就能让湘西苗部在内的湖广各少族代表,都能信他说的不歧视少族了。
清朝年间的湖广二省,少族百姓不算太多,但也完全不少,起码占了湖广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其中,土苗和苗部人口合计起码超过了两百万,而瑶民、侗民、僮(壮)民合起来又有上百万人,且这么多的人口也大多集中于湘西、湘南、颚西、鄂南地方。
所以,聂宇要想安抚湖广少族,那跟他们联姻就是最好的手段。
因为打仗要死人,还要钱,得不偿失。
湘西苗部最早内附大汉,还帮大汉解决了湘西清军残部,属于是带着功劳和地盘入伙。大汉能为了安抚鹤峰土苗纳妃,那汉王就必须也给湘西苗部一个妃子名额。
要不然湘西苗部肯定得有想法,鹤峰土苗和湘西苗到底不是同族,侗苗、土苗、湘西苗三家只是都带了苗字,归根结底还是伪清为了方便控制,索性都划入了苗民。
聂宇没有当场答应湘西苗的联姻请求,因为鹤峰土苗都还未来及跟大汉联姻,事情总得有个先来后到,人家土苗先提了,不是你湘西苗先内附了就可以临时插队了。
而且湘西苗的代表也要先回去一趟,把事情的结果报告给石柳邓在内的湘西苗寨首领。
当然,这事情肯定没有悬念,石柳邓是真想带着苗民安心依附在大汉的羽翼下,安稳过种地吃饭的好日子。其他各苗寨首领也大多是这么想,能不打仗自然最好,他们之前反清起事可是已经死了不少苗民,不能再随便大动干戈了。
聂宇通过亲自到场会谈斡旋,总算勉强解决了湖南少族与大汉地方的矛盾冲突。
确实只是勉强解决,因为矛盾不可能一场简单会谈见面,几句话就能消除的了的。
这些湖南少族百姓抗拒大汉,都是在于之前的伪清官府做的太过了,已经让这些少族对汉人官府产生了应激警惕。就像侗苗代表说的愿意相信汉王,但也只是愿意相信汉王而已,他们对大汉的地方官府还是抱有迟疑。
不过还好,至少他们不完全抵制分田官和建立农民公会了,农民公会都是分田官引导他们自己的族民建立。
只要农民公会建起来了,他们不信任汉官,那自己的兄弟族人总得信任,有了农民公会作为两边的关系纽带,后面的问题纠纷慢慢想办法消弭就是了。
聂宇跟各族的代表会谈见面过后,没有立刻回湖北,而是先去了一趟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的门口。
“拜见汉王!”
“罗老山长快快请起!”
聂宇连忙抬手,十分客气说道:“您是这岳麓书院的老山长,在书院执教十五年,劳苦功高,孤曾经也是个读书人,对老山长自当敬重礼戴。”
这话一出,周围闻讯赶来迎接,顺便也是围观汉王对书院态度的年轻学子们,全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汉王果然还是尊重书院,尊重他们读书人的!
只是,不等他们高兴太久,作为“主人公”的罗典却是眉头微挑,人老成精的他哪能听不出来,汉王这话里的弦外之音?
“汉王谬赞了,老朽已经在书院执教十五年,精力早已大不如前,还请汉王能够准许老朽请辞,回乡归养!”
罗典非常光棍,反正他已经一大把年纪了,汉王再怎么样也得顾及名声,肯定不会真拿他开刀,那就不管有的没的,直接当面辞职了事。
聂宇闻言先是一愣,随即哑然失笑,他本意是想利用这罗典好生敲打一下岳麓书院,却不想对方拿捏住了自己,压根不配合。
那就不配合吧,反正这位老山长已经主动辞职,比他直接下令免职调任肯定更好看,敲打书院的作用也有,但没那么大而已。
聂宇失笑:“老山长说笑了,孤观您这精力还是沛然有余,便是再执教十年也是无碍。不过既是老山长请辞,孤也不好驳了,还请老山长再勉励坚持几月,待礼部确定了新山长,再请老山长回乡颐养,可好?”
好家伙,流程手续的速度太快了,标准的三请三辞都不走。
一个当面请辞,一个当面允了。
罗典似乎心中大石落定,拱手应道:“老朽愿遵大王命!”
周围的书院学子已经看傻,他们就是跟着山长出来迎接汉王,顺便看看汉王对书院未来的态度,结果山长出了一趟书院山门,就直接撂挑子不干,回家养老了。
既然罗典已经当面请辞了,原定的一些行程自然都被取消,聂宇简单进到书院里头逛了一圈,便在罗典送迎下出了书院山门。
聂宇坐上了南下的官船,他要接着再去一趟衡州府。
衡州府作为当初吴三桂称帝的“国都”,不论战略、经济地位都是不容小觑,士林地位上甚至还有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撑腰。
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已经正式请辞,石鼓书院的山长陈士雅当然不能再继续磨蹭。
过了两日,汉王龙船停靠在了衡州码头。
说是龙船,就是一艘大点的客船,能装下汉王卫队,还有几门大炮,又在大船上悬挂一面“汉王”字样的大纛。
衡州知府赵志杰亲自前往码头迎接:“臣恭迎大王驾临衡州府!”
聂宇上前虚手搀扶:“赵卿免礼。”
赵志杰立马配合跟着起身,聂宇笑道:“一别两年,赵卿瘦了!”
“大王言重,臣只是一开始不习惯湖南饮食,这才瘦了些。”赵志杰却是不敢随便笑,连忙拱手解释道。
聂宇上前握住他的手说道:“不必如此拘礼,赵卿在衡州的辛苦,孤都看在眼里。”
一句孤都看在眼里,赵志杰顿时感动到热泪盈眶。
这里面肯定有表演的成分,但也确有几分真心实意在,他在衡州尽心做事,埋头苦干了两年,为的不就是能让汉王看到,好将来有一天能成功进部嘛!
作为大汉的首批“封疆大吏”,大汉将来地盘肯定越来越大,汉王未来必定是要成为皇帝的。
汉王做皇帝,他们这些人不说登阁拜相,那六部尚书起码也得努力一把,不然怎么对得起当初的九族梭哈上车?
简单聊过几句,稍作安抚一番,聂宇跟着赵志杰入城。
入城第二天。
赵志杰先是简单汇报了一下自己在衡州两年的工作业绩,同时也是汇报衡州府的地方宗族势力分布,这些地方豪族是如何的盘根错节。
哪怕靠着汉军的武力,再加上分田官和镇长在基层深化控制,赵志杰都还是用了接近两年的时间,才基本把这些家伙理清压住。
赵志杰说:“但臣也只是理清压住了,这些地方豪族的势力依旧很大,而且大多互相联姻通婚、盘根错节。即便我大汉分其田产土地,不许其畜养奴婢,这些豪族依旧还是地方上的豪族,我们的镇长、分田官在地方组建的农民公会,只能是勉强与之分庭抗礼。”
聂宇顿时有些意外:“本地豪族难道没有分家析产?”
赵志杰摇头:“分家析产了,但用处不大,我大汉的分家析产多是按宗族来划分。衡州豪族虽然也分主脉支脉,可不论主支各脉都人口奇多,分家至多只是将一个大宗族,变成了两个不那么大的大宗族。而且即使分家析产了,这些宗族大多依旧藕断丝连,甚至为了对抗镇长和农民公会,联系的反而更为紧密。”
“还是分的不够彻底啊!”聂宇这下听明白了。
赵志杰点头:“这些分家的豪族依旧保有基本的宗族体系,只是拆分了主脉支脉,让支脉也变成了主脉。反而让农民公会和地方乡镇的工作更难开展,只能靠大军的武力弹压,可治民主要在治,也不能一味靠武力弹压。”
聂宇理解赵志杰的难处,衡州虽然不比长沙,但衡州却是产银的,产银地方是非多。
衡州本地豪族确实是有些盘根错节,之前的分家分田已经有些难以收拾。
聂宇对此有心理准备,最早定下分家分田的基本政策,他就知道肯定不可能一直这么推行下去,必须随时根据实际的政策情况做出调整。
聂宇认真想了想,说道:“既然如此,那就补一条吧!今后地方豪族分家析产,不再以主脉支脉来分,而以子孙后代为主。就比如父亲生了儿子,那儿子成年以后就必须成家落户。”
“推恩令?”赵志杰下意识说道。
聂宇笑道:“当然不能是推恩令,还是叫分家法吧!作为表率,就先从孤这里开始分。”
汉王虽然有表亲,但这些确实都是表亲。严格来说都不算一家子,按照之前的分家模式,那也是要被分出去单独立业的,所以这从汉王先开始,顶多只能分王后的家族。
不过,这也是让赵志杰非常佩服了,为了能瓦解地方宗族势力,居然就这么一言而定,分起了王后家族的势力。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