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常茂,能有什么坏心思? - 第22章:置身於权力旋涡,便再无回头之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然而,奉天殿上的淮西勛贵们,包括才刚走回队列的唐胜宗,脸上瞬间闪过一丝惊惶,旋即都微微变色,瞬间嗅出了危险的气息。
    唐胜宗心中“咯噔”一声,原本迈出的脚步猛地一顿,差点一个踉蹌。
    脑海之中瞬间浮现出凤阳那些见不得光的交易、错综复杂的势力纠葛,以及自己在其中的种种牵连。
    冷汗也是不受控制地从唐胜宗的额头冒出,后背更是瞬间被浸湿。
    其他淮西勛贵们亦是心照不宣地交换著眼神,目光交匯间,忧虑与不安如浓重的阴霾,沉沉地笼罩在眼底。
    因为,他们比谁都明白,淮西勛贵集团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
    平日里,即便相互之间因些许利益纠葛產生摩擦,但在关乎淮西存亡的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淮西勛贵的心始终紧紧凝聚在一起,坚如磐石。
    反观那些非淮西的大臣,儘管对常茂之事的內情一头雾水,但他们凭藉著在朝堂摸爬滚打练就的敏锐直觉,还是精准地捕捉到了淮西勛贵们的异样。
    尤其是来自江南、浙东地区的大臣,他们不动声色,表面上神色如常。
    暗地里却目光如炬,密切观察著每一个细节,心中暗自揣度,今日这场早朝,恐怕註定要掀起一场惊涛骇浪。
    不过,念头一转,那些平日里就盼著淮西出丑的大臣,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亮,嘴角悄然勾起一抹冷笑之色。
    在他们看来,淮西勛贵集团长期以来势力庞大,在朝堂上呼风唤雨,几乎只手遮天。
    如今,只要淮西敢露出哪怕一丝破绽,他们便绝不放过机会。哪怕无法一举重创淮西,也要拼尽全力,让这个庞大的集团伤筋动骨,打破淮西长期以来的强势局面。
    毕竟,政治的舞台从来都是波譎云诡,充满了残酷的斗爭与无情的博弈。
    在这不见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战场上,对待敌人的仁慈,无疑就是对待自己的残忍。
    所以,一旦淮西出现漏洞,那便是他们反击的绝佳时机。
    而倘若在此时选择宽容与退让,放过了削弱淮西的机会,那淮西必定会捲土重来,变本加厉地打压他们,让他们永无出头之日。
    就如同在战场上,对敌人的一丝怜悯,可能就会换来敌人的致命一击,导致自己和同伴陷入万劫不復之地。
    那在政治的漩涡中亦是如此,唯有果断出击,抓住每一个能打击对手的契机,才能在激烈的权力角逐中生存下来,甚至脱颖而出。
    常茂置身於群臣之间,目光如炬扫过周遭,看著那一个个神色各异、各怀鬼胎的大臣们,心中陡然涌起一抹彻骨的寒意。
    这些平日里在朝堂上道貌岸然的大臣,此刻在利益与权力的驱使下。
    尽显真实面目,或幸灾乐祸,或忧心忡忡,或暗藏算计,种种神情交织在一起,让整个奉天殿仿佛变成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漩涡。
    虽说常茂在心中早已做好孤身闯入这庙堂龙潭虎穴的准备,决心凭藉自己的力量,在这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闯出一片天地。
    然而,当真正踏入这朝堂的那一刻,常茂才深切地体会到,这里的波譎云诡远超想像。
    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背后似乎都隱藏著无尽的深意与算计,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復之地。
    对此,常茂微微握紧了拳头,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
    因为,他明白,既然已经踏上了这条路,就绝不能退缩。
    哪怕前方荆棘密布,危机四伏,常茂也要咬紧牙关,在这充满阴谋与斗爭的庙堂之中,闯出一条属於自己的路。
    朱元璋缓缓站起身子,身姿挺拔,帝王的威势在他身上展露无遗。
    “朕前些时日,听了一首鼓词,挺喜欢的,正好与诸位爱卿一起品鑑品鑑。”朱元璋的语调平和,却隱隱带著不容置疑的气势,令奉天殿內的气氛瞬间凝固。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朱元璋一字一顿地念出这鼓词,每一个字都仿佛重锤一般,敲击在眾臣的心头。
    念罢,朱元璋目光如刀般锐利地射向常茂,眼神中闪过一丝冷冽。
    这看似是在品鑑鼓词,实则话中有话,明眼人都能听出,这是在暗指淮西勛贵。
    凤阳,作为淮西的龙兴之地,又是朱元璋的故乡。
    这首鼓词,却將凤阳描绘成在朱元璋称帝后反倒贫困不堪的模样,其中深意不言而喻。
    闻言,在场的诸多勛贵顿时心惊胆战,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压力紧紧扼住咽喉。他们面色如土,额头上冷汗直冒,身体不自觉地微微颤抖。
    朱元璋念出的那首鼓词,宛如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他们的心坎上。
    这矛头,更是毫不掩饰地指向了他们这些在凤阳拥有庞大势力的勛贵。
    从未参与凤阳贪腐案的李善长,心下轻轻嘆了口气,“果然,还是败露了。”
    隨后,李善长的脸上露出一抹复杂的神情。
    虽说自己未曾涉足凤阳贪腐之事,但作为淮西勛贵中德高望重的老大哥之一,李善长又怎会不明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
    淮西勛贵们本就以同乡情谊和共同利益紧密相连,在朝堂之上相互扶持、守望相助,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
    如今若有人倒下,整个集团都必將受到衝击,而他自己也难以独善其身。
    更何况,李善长与朱元璋相识相知近二十年,一同经歷了无数的风雨,又岂会不了解朱元璋的手段和心思。
    朱元璋能从一介草莽崛起,成为天下之主,其智谋、胆略和手段都绝非寻常。
    今日特意念出那首鼓词,话语间隱隱指向淮西,这绝不是偶然之举。
    李善长心里清楚,皇帝必然是掌握了一定的证据,才会如此有恃无恐,显然是打算藉此机会,好好敲打一下这群日益骄纵、目无法纪的悍將勛贵们。
    而淮西勛贵们这些年在凤阳的所作所为,確实太过放肆。
    他们大肆敛財,將民脂民膏纳入自己的腰包,强占土地,使得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他们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更不把朝廷的律法放在眼里。如今东窗事发,也算是咎由自取,在情理之中。
    然而,李善长心中却有一个大大的疑惑,那就是朱元璋为什么偏偏要拿常茂来开刀?
    毕竟,在李善长看来,即便不用仔细思索,也能明白,就算常茂参与了凤阳之事,论起罪责,也远远比不上那些肆意妄为的骄兵悍將。
    常茂虽然年轻气盛,但与那些在凤阳为非作歹、劣跡斑斑的勛贵们相比,所犯之错应该要轻得多。
    朱元璋如此行事,背后必定有著更深的考量,可这其中的缘由,李善长一时之间却怎么也想不明白。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