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常茂,能有什么坏心思? - 第25章:顶层大佬之间的博弈
朱元璋见状,缓缓坐回到龙椅上,身子微微向后靠了靠,目光从眾臣的身上扫过,方才落在李善长的身上,轻声:“咱倒是想听听老相国的意思,应该怎么查?”
李善长对此,微微拱手:“陛下,凤阳乃我大明龙兴之地,如今出此等贪腐大案,关乎朝廷根基、民心所向,不可不查,更不可敷衍了事。”
“只是老臣出身淮西,亦有嫌疑在身,自然不能参与彻查淮西。”
略微停顿了一下,李善长缓缓转头,看向了刘伯温,脸上浮现出一抹意味深长的轻笑道,“所以,老臣举荐御史中丞刘基,彻查淮西,还凤阳一个公道。”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譁然。
淮西勛贵的面色,也都微微有些阴沉,他们没想到李善长竟然会举荐刘伯温这个“外人”来彻查此事。
然而,身为江南一派的太常寺卿吕本,在听到李善长举荐刘伯温彻查淮西的话语后,嘴角缓缓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
那笑意藏在吕本嘴角的弧度里,似有几分狡黠,又似带著些许幸灾乐祸之色。
反观刘伯温,在听到李善长的举荐后,面色微微一沉,看向李善长的眼眸中,毫不掩饰地闪过一抹不善之色。
心中更是暗自思忖,不愧是淮西勛贵之首,这等果决狠辣的手段,著实令人“佩服”。
表面上看来,李善长此举是为了让淮西儘快摆脱凤阳贪腐案的泥沼,断臂求生,以保大局。
可实际上,却是將刘伯温置於了极为尷尬且危险的境地,也就是將刘伯温架在了火上烤。
因为,刘伯温心里明白,淮西勛贵集团对於朱元璋而言意义非凡。
眾臣皆知,若无这群出生入死、忠心耿耿的勛贵追隨,朱元璋又怎能在乱世中披荆斩棘,夺取天下,登上那至高无上的九五之尊之位。
所以,淮西就是朱元璋的立身根本,是他起家的根基所在。
而就拿常茂主动认罪这件事来说,不正是朱元璋有意为之,想將这起案件的影响力控制在一个可以掌控的范围之內?
这也就意味著,朱元璋对淮西勛贵们,终究还是念著旧情,存有一丝偏袒之心,否则,又怎会任由常茂一人揽下罪责,而不进一步深究?
可如今,刘伯温若真的参与到彻查之中,面临的局面將极为棘手。
一方面,若是彻查到底,揪出眾多淮西勛贵的罪行,让朱元璋不得不严惩,必然会触怒朱元璋。
毕竟,朱元璋並不想彻底得罪这群跟隨自己多年的老兄弟,刘伯温如此行事,无疑是违背了朱元璋的心意,定会招致朱元璋的不满,甚至是厌恶。
另一方面,一旦深入调查,刘伯温必然会与淮西勛贵们彻底决裂。
那些勛贵们个个手握权势,在朝堂上盘根错节,势力庞大。
日后在朝堂之上,只要淮西勛贵们还在,刘伯温便处处受限,绝不可能討到任何便宜。
淮西勛贵也定会视刘伯温为眼中钉、肉中刺,想尽办法排挤打压,那刘伯温在朝中的处境,將会愈发艰难。
可最初,刘伯温的心思不过是在一旁煽风点火,巧妙地藉助这凤阳贪腐案的东风,迫使淮西勛贵们低头认罪。
对此,刘伯温心中早有谋划,想著以此为契机,为日后在朝堂上的布局打下基础,从而进一步稳固朝廷的纲纪,提升自己一派的影响力。
而本以为,凭藉著自己在旁的推动,事情便能朝著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却从未打算亲自捲入这复杂的漩涡之中。
然而,李善长这只老谋深算的“老狐狸”,又岂会轻易让刘伯温如愿以偿。
在李善长眼中,刘伯温的那点心思昭然若揭。
所以,李善长不仅不想让刘伯温在一旁坐收渔翁之利,反而灵机一动,借著这个机会,果断地將刘伯温推到了风口浪尖。
李善长举荐刘伯温主持彻查,看似是对他能力的认可,实则是想让刘伯温去直面来自皇权、勛权乃至臣权的巨大压力。
皇权方面,朱元璋虽想彻查此事以正国法、平民愤,但又念及淮西勛贵的旧情,不想做得太绝。
可刘伯温若彻查不力,会被认为无能,若彻查太过,又会触怒朱元璋,违背圣意。
勛权上,淮西勛贵们盘根错节,势力庞大,刘伯温一旦深入调查,必然会成为他们的眼中钉,遭到疯狂的反扑和排挤。
而臣权方面,朝堂上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其他大臣们对这起案件也各有心思,刘伯温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引发不同的反应,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么看来,李善长这一招可谓是一箭双鵰。
既可以让淮西的事情,得到一个看似公正的处理,从而缓解朱元璋的怒火和外界的压力。
又能藉助此案,成功地打压刘伯温,破坏他的布局,让刘伯温自顾不暇。
至於混跡在群臣之间的常茂,他双臂抱於胸前,眼神冷峻,不动声色地冷眼旁观著这一切,心中暗自思忖的同时,也忍不住微微点头。
原本只是一场看似针对淮西勛贵贪腐案的早朝,如今却如同涟漪扩散,迅速升级,演变成了一场更为惊心动魄的较量。
这已然不再仅仅是关於凤阳贪腐案的审理,而是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更为复杂的层面——来自於朝堂顶层大佬之间的权力博弈。
在这奉天殿內,朱元璋端坐龙椅,掌控全局。
李善长老谋深算,为淮西谋划出路。
刘伯温足智多谋,却陷入了李善长精心设下的圈套。
各方势力相互角力,每一个决定、每一句话都暗藏玄机,牵一髮而动全身。
常茂心中不禁感慨,后世被人们捧上神坛,讚誉为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在此时此地,终究还是棋差一著,不是那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的对手。
至少从眼前的局势来看,在眼界和对时势的判断上,刘伯温確实稍逊一筹。
李善长的以退为进,狠辣果决,倒是让刘伯温彻底的陷入了两难。
毕竟,不管是做得对,还是做的错,刘伯温的这一局,必输无疑!
而这场权力的游戏,远比想像的更加残酷和复杂!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